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告中心
      濕地——“地球之腎”護浙江生態
       [打印]添加時間:2020-08-14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瀏覽次數:0
             濕地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也是綠水青山的重要守護神。浙江的濕地保護工作,從2005年建立全國首個國家西溪濕地公園起步,經過了15年的歷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思想的生動實踐和真實寫照。

      浙江是全國濕地類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杭州灣、漩門灣、溫州灣等濱海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據全國濕地資源二次調查,浙江省共有湖泊、河流、濱海、沼澤及人工濕地5大類,總面積達1665萬畝,相當于全省面積的10.9%。濕地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在1107種濕地脊椎動物中,分布有中華鱘、東方白鸛、揚子鱷等14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小天鵝、松江鱸魚等6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在1482種濕地高等植物中,分布有中華水韭、莼菜等4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水蕨、珊瑚菜、野大豆等7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建公園 重要濕地得到有力保護

      通過建立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手段,全省不同類型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全省已有國際重要濕地1個,國家濕地公園13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54個、濕地及與濕地有關的自然保護區12個,經浙江省政府公布的省重要濕地名錄80個,經縣級政府公布的濕地保護名錄397個,全省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重要濕地得到有力保護。2019年,根據國家林草局和自然資源部要求,完成了全省紅樹林資源調查和適宜恢復地調查工作,并就下一步全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明確了任務目標。2020年,經浙江省政府研究同意,以省重要濕地為重點,濕地生態補償納入新一輪財政獎補機制,進一步夯實了濕地保護管理基礎,目前浙江省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重要濕地保護體系正在形成。

      強機制 濕地組織管理逐步健全

      經過兩次全省性濕地資源調查,全省111.01萬公頃濕地總量面積及在各市、縣(市、區)的數量、類型、調查分布基本明確;省、市、縣級濕地保護規劃編制陸續完成,86個縣(市、區)完成了縣級濕地保護規劃編制。金華、湖州、溫州等地近些年每年都召開濕地保護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濕地保護工作。2016年經浙江省編委辦批準成立了“浙江省濕地保護中心”,2019年機構改革后浙江省林業局設立了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管理處,為濕地保護管理提供組織保障。在“五水共治”、“森林浙江”建設、大花園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重點工作中,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都納入對地方的考核工作中,有力地推動了濕地保護工作,為有序推進濕地生態保護、實行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

      重法律 濕地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2005、2014、2017年,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就加強濕地和保護管理工作分別印發相關實施意見;在《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后,浙江省市出臺了相應的管理政策、措施,使全省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軌道。2017年底,浙江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濕地保護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承擔主要責任,其他相關領導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并結合實際提出到“2020年建設100個濕地公園”等具體目標。另外,杭州市頒布了《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衢州市衢江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的若干意見》,溫州、湖州制定了本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依法保護和管理有了法律保障。

      廣宣傳 濕地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2014年,浙江省綠化與濕地保護委員會印發了《“五水共治”綠化和濕地保護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植樹治水和濕地凈水,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近年來,通過“五水共治”行動,全省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占比84.6%,全省濕地水環境明確改善,水源保護和濕地保護逐步在公眾觀念中扎根。同時,通過世界濕地日、濕地繪畫大賽、自然筆記大賽、“愛鳥周”、濕地國際論壇等多個平臺與途徑,廣泛開展濕地保護教育宣傳活動,保護濕地的理念不斷深入社會民眾心中。2019年浙江省林業局聯合中國濕地博物館、浙江電視臺,以“走進濕地 親近自然”為主題,開展濕地研學科普營活動,在浙江電視臺少兒頻道、新藍網、優酷、愛奇藝等網站上以視頻形式播出或推送,獲得近100萬人次關注,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德清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

        

      惠民生 濕地生態產品日益豐富

      經過多年的濕地保護管理,全省濕地生態功能不斷顯現,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產品。2017年全省評選出了“十大最美濕地”,其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觀賞科研價值極高;千島湖濕地水質優異,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71.5億元/年;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是東南亞最大的咸水濕地之一,為世界級觀鳥勝地;下渚湖至今仍保持了自然質樸、原始野逸的江南水鄉風貌,是浙江濕地生態多樣性保存最為完整的天然湖泊濕地之一。這些重要濕地不但為公眾提供了優美的濕地生態景觀,還因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帶動周邊生態旅游、文化宣傳等業態的發展,對促進周邊地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較好的帶動作用和示范輻射作用。

      依科技 濕地智慧管理能力大提升

      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探索濕地生態系統監測及智慧管理技術,進一步了解現代信息技術在濕地管理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2018年組織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完成全省水鳥同步調查工作,為生物多樣性監測、候鳥遷徙研究提供保障。經過多年監測研究和保護修復,浙江省的濕地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玉環漩門灣、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及象山韭山列島、舟山五峙山鳥島等保護地內,候鳥棲息環境不斷改善,候鳥種類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中華神鳥——中華鳳頭燕鷗種群不斷擴大,為履行國際公約作出了重大貢獻。2018年松陰溪觀察并記錄到中華秋沙鴨10只,為10年來最多的一次,并于同年12月初,首次觀察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及東方白鸛在松陰溪活動。(浙江省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