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夫
■我國自從1993年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對外依存度由當年的6%一路攀升,2000年達到32%,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線,石油消費量一半要依賴進口。2012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達到2.8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57.8%,已成為能源消費大國。
■在能源短缺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消耗和浪費仍較嚴重。2011年我國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費量卻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業產品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另外,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機動車耗油量急劇增加、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
■從前年起,以階梯電價、水價為代表的資源定價機制調整拉開了新一輪改革大幕,去年在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方面又加大了改革力度。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合理的能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費。今年,要進一步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把握改革時機,考慮群眾承受能力,在價格體制改革上邁出新的步伐。
□梁達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這意味著涉及廣大居民的水電油氣價格改革將進入市場化定價的“深水區”,推進這一改革有利于體現能源的稀缺性,反映能源的真實成本,進一步增強居民的節能意識。
從2012年開始,以階梯電價、水價為代表的能源定價機制調整拉開了新一輪改革大幕,2013年又對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加大了改革力度。在今后一段時期,要進一步完善能源性產品價格機制,統籌兼顧,解決好改革取向、利益協調、改革時機等重要問題,尤其要考慮群眾的基本生活承受能力,建立社會救助、社會保障與物價上漲幅度掛鉤的機制,不因為價格上漲使低收入群體生活受到影響,在價格體制改革上邁出新的步伐。
我國已成為能源消費大國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據《世界能源展望2013》指出,中國將在2020年后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到2030年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石油消費國。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這些新興經濟體將推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三分之一。預計2020年后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印度將成為最大的煤炭進口國,而美國得益于頁巖氣開發將在2035年前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預計到2035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將比當前水平增長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長40%,達到與歐洲相同水平,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我國自從1993年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由當年的6%一路攀升,2000年達到32%,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線,也就是說在2009年我國石油消費量當中的一半要依賴于進口。到了2012年,我國石油的凈進口量達到2.8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57.8%。
能源價格改革的緊迫性何在
1.能源短缺,人均擁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大多數能源性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長期低于甚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眾多、能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發展方式比較粗放,能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支撐發展的戰略性能源如淡水、耕地、鐵礦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人均占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17%、67%、7%和7%,明顯偏低。2010年我國煤炭產量達32.4億噸,占全球的48%;粗鋼產量達6.37億噸,占全球的45%。
2.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能源短缺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消耗和浪費仍較嚴重。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2010年我國能源產出率與日本相比只及日本的1/7-1/5,2011年我國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費量卻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業產品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
目前我國石油利用效率低,浪費現象嚴重,單位GDP石油消耗和機動車每百公里油耗都明顯高于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機動車耗油量急劇增加、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合理的能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費。
3.能源產品價格被低估,價格體系被扭曲
多年來,由于多種原因形成了能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要素市場體系不健全,已成為經濟發展呈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模式的一大癥結。這種現象一方面造成石油、煤炭、天然氣、地下水等寶貴的能源被濫采濫用,斷了子孫飯;另一方面造成環境污染,使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成了奢侈品。比如有的煤炭富集區,自恃有煤價優勢,發電便宜,大力發展鋼鐵、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污染且產能過剩的行業,搞到后來,天灰地陷,富了一小撥、坑了一大群,當前獲小利、將來吃大虧。
能源性產品價格不合理,導致一些地方、行業、企業在發展能源型產業過程中并未充分考慮到能源節約和集約利用因素,生產方式相對粗放。以天然氣為例,天然氣是優質高效的清潔能源,但我國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僅為5%,遠低于24%的國際平均水平;我國天然氣能源相對貧乏,剩余可采儲量不足世界總量的2%,人均探明剩余可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左右,但長期以來我國天然氣出廠價格大大低于進口天然氣到岸價格。普通居民也很難始終保持合理消費能源,鋪張浪費現象嚴重。
此外,政府未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或不合理消費行為適當課稅,影響了國家對環保事業的投入。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約束、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一系列挑戰接踵而至。
因此,無論是從擴大進口能源產品、調整能源結構的角度,還是從激勵社會資本投資勘探開發能源的角度,都要求盡快調整不合理的能源價格。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加快價格改革,理順能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通過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