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備受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但近年來海南園林人正在執著探索可行路徑,讓富有海南地域特征的園林景觀營造逐漸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灼熱透明的燦爛陽光、繁茂多彩的花草樹木、濃郁神秘的熱帶雨林、火辣明亮的金色沙灘、迎風搖曳的椰子樹葉,還有湛藍天空與澄碧海水,這一切都混合成人們腦海中的熱帶景觀,凝結成了人們對海南熱帶園林的模糊意象。
海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副院長、博導許先升教授認為,雖然備受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但近年來海南園林人正在執著探索可行路徑,讓富有海南地域特征的園林景觀營造逐漸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城市園林
特色范本:保亭縣城
“如果海南的城市園林建設都能做到獨具特色,海南園林的地域化發展就差不多了。”海南省風景園林協會理事長謝盛強認為,城市是園林建設的主陣地。
近年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城市園林建設引起了全省關注。
保亭氣候溫和,森林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濃郁的黎苗風情和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風光。在海南,這些條件并非保亭獨有。然而,這個海南島內陸小縣,卻先后榮獲“全國最具特色文化廣場”、“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該縣有關負責人說,保亭的勝出在于因地制宜,著力打造了三大特色。一是民族特色。保亭在園林建設中,從廣場、公園到街頭小景、綠化帶,都設計有黎族圖案,惟妙惟肖地將民族圖案有機融入城市園林中,使人感受到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人本特色。該縣致力于“城在水中、城在綠中、城在花中、城在景中、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風景宜人”的目標,大力整治縣城東西河,沿河兩岸種植鮮花綠草;建成七仙公園等一批公園,園內鄉土植物眾多,大樹搖曳、綠草萋萋、鮮花盛開,成為市民游客健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三是大園林特色。將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劃入縣城城區。在森林公園連接縣城主城區8公里長的七仙大道兩旁各建10米寬的綠化帶,營造了一條綠色長廊。碧水綠草相輝映的保城東西河,把主城區環抱其中,形成山、水、林、草、園一體的大山水特色。
“保亭為什么能夠評上國家園林縣城,就是因為對當地園林資源進行了充分挖掘,將黎族圖騰、黎錦符號等結合到園林景觀、小品雕塑中,將鄉土樹種、熱帶雨林景觀糅合到景觀建設中。”許先升認為,如果要從海南城市園林中尋找一個范本,保亭勝出的可能性比較大。
他說,城市園林的建造要從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和歷史文脈挖掘出地域景觀的表達素材與表達方法。而熱帶城市園林景觀的營造,還必須順應熱帶特有的生態環境營造,考慮城市景觀構成要素、布局、空間位置及互相聯系,做到熱帶城市景觀的生態優化再設計。
如今,細心的人會發現,走到各市縣看到的市政樹種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比如這幾年海口種細葉欖仁效果不錯,其他市縣就紛紛效仿,新建街道上都是細葉欖仁。如果追溯到更早期,海口種大葉榕,各個市縣也都跟著種大葉榕。
“要發展地域性園林,就必須避免這種抄襲的懶政思維。”許先升認為,雖然熱帶、雨林、海洋、民族等特色在海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如果詳加研究,海南各城市還是能夠創造出自己的特色來。例如,樹木在園林中所占分量很重,海南島不大,但氣候還是有不小的差異,相應的植物分布也有所區別。
“針對地域特色,海南可以做一個樹種區劃乃至綠地系統規劃指導意見,來指導市縣園林的差異化發展。”他說。
景區園林
特色范本:呀諾達
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展開,旅游景區的規劃建設已成為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作為地域文化重要承載體,景區園林建設擔負著以差異化吸引游客的重要職責。
謝盛強認為,海南從古到今,眾多景區的園林建設,正在日益體現地域性、差異化的原則。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劉庭風曾對海南地區園林做過專題研究,所著《嶺南園林》中有一冊專門論及。他認為,五公祠是海南古典園林的典范。其中,瓊園是園林主景區,內有一池一島二橋一亭,橋為石拱式,欄桿用碼頭泊船柱的形式,亭用連體窗頂的形式,均是中國傳統園林的手法。
謝盛強認為,即使是建于明代,這座園林中依然摻雜了不少海南元素。例如,假山是以海南特有的珊瑚石堆砌而成,而且園中含有大量鄉土樹種。
如果要論海南的大型城市景區,萬綠園無法回避。這座建于1990年代中期的公園,總面積千余畝,綠化率達84%以上。園內栽種近萬棵以椰樹為主的熱帶樹木,還種植國內外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300-500種,將藍天、綠水、原野、現代化高樓融為一體,充分體現熱帶風光、海濱特色、國際性旅游城市的特點。
“萬綠園的確名實相副。”謝盛強認為,唯一不足的地方在于,沒有如廣州越秀山公園的五羊雕塑一樣的標志性景觀,使之無法成為令海口市驕傲的城市名片。
近年來受到廣泛贊譽的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被視為海南景區園林建設的新典范。許先升舉例說,呀諾達在旅游區內營造了4.6公里長的生態棧道,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又能將海南熱帶雨林的精華以最原始、最自然、最和諧、最清晰的方式呈現在游人面前。
在熱帶景觀環境營造中,棕櫚科植物以其別具特色的莖桿和葉形被擺放在重要景觀節點上,木本花卉及花灌木作中層植物,再配以色彩艷麗的地被植物,組織成特定的景觀空間。同時熱帶植物與園林建筑中的山、水、石、橋、庭、臺、樓、閣互搭配,相映生輝,整個園林景觀更協調,構成其他地區園林難以企及的熱帶園林景觀。
在建筑物的形式、風格方面,景區充分融合本地建筑元素。如采用黎族獨特的干欄式船型屋建筑,掩映在森林中,使建筑與周圍環境有機地結合,植物改變了本來生硬的建筑物線條,起到很好的景觀效果作用。
許先升認為,與城市園林建設一樣,景區園林對地域特色的發掘與應用也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貫穿始終。海南各地景區在開發過程中要向特色景區學習,在建設的全過程中時刻注意著對地域特征的關注和培養,創造一種富于個性的發展之路,帶來具有地域特征的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道路園林
特色范本:石梅灣景觀廊道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道路景觀是走廊和櫥窗。”許先升認為,游客在旅游期間花費在道路上的時間很多,道路園林是游客認識旅游度假區的重要視覺和感覺場所。
道路景觀是園林設計的主要要素。這種線性景觀對豐富園林景觀內容、表達歷史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日益深入,對園林道路的藝術、生態、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如何使道路景觀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又能凸顯自身特色,成為設計中的一個難題,也是設計的關鍵。
海南興源景觀工程公司前年曾經在三亞市海棠灣“救過一次火”。海棠灣的出口路D路原來是由另一家園林公司建設,但是由于樹種選擇錯誤,導致整條路園林建設瀕于失敗。興源公司接手后,對樹種進行了重新配置。
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邵志強說,D路中間分車帶以棕櫚喬木為主,結合海南本地闊葉喬木,自然式組團種植,樹下點綴花灌木及地被;兩邊綠化帶以棕櫚科植物油棕和老人葵為主,著力營造濃厚的熱帶風光;根據車速要求,合理確定組團間距及線形設計,使植物景觀即具有多樣性又不失和諧和連貫性,充分展示了熱帶濱海道路特色。
許先升認為,同樣值得贊許的還有石梅灣的道路。該地通過道路景觀廊道,構筑一個完整的路網綠化景觀系統,營造一種熱情洋溢的獨特熱帶風情。在此主體風格把握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凸現每一景觀廊道的鮮明特點,發揮植物群體優勢效果,給游客一種強勢的景觀感受,過目不忘。
道路園林建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景區,也體現在城市;不僅體現在景觀上,也體現在實用上。
數年前,海口市龍昆南路的改造曾引發巨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綠化帶、機動車道是否過寬,不設人行天橋是否可行,所選樹種是否利于遮陽等。
“純粹從園林的角度看,龍昆南路并無缺憾。”謝盛強表示,但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說,龍昆南路缺少一定的人文關懷,“海南有很多既遮陽又美觀的行道樹種,為什么不選呢?”尤其是作為城市主干道,龍昆南路卻設置了眾多的人行道,無人行天橋,妨礙了整條路的行車速度,成為堵車的主要原因。
海南匯生源園林設計工程公司副經理總占振海認為,海南的城市道路園林建設水平正在不斷提高。新建成的海口濱江路,道路綠化自然,與南渡江景十分協調,來路、去路各自單行,道路依地勢而建,互不干擾。“在這條道路上行車,如同徜徉在綠色海洋中,十分愜意。”謝盛強也對此表示贊許。
許先升說,道路不僅是交通的空間,城市的血脈,更是旅游區的形象及綠脈。在遵循設計原則和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條件下,設計應從道路景觀的線形構思、材料的質感、色彩的運用以及與周圍的環境要素相結合入手,營造出優美的園林道路景觀,使游客有“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美好感受,既滿足人們對出行與旅游的需求,又使其成為園林空間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