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園林綠化網 |
       
      當前位置: 首頁 » 交易平臺 » 資訊 » 正文

      行情猛回落 文人草——菖蒲緣何“命運多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1-10  

      11月1日消息:7月份,一則消息如投湖之石,在業內激起浪花并迅速傳開、引發廣泛關注,“文人雅士心頭好——菖蒲,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價格繼續猛漲,從50元一躍至80元。”小小一盆草,竟能有如此成績,著實令人振奮!苗木行業持續低迷,“一苗行天下”的盛況越來越難見到,雖然商戶們正被迫接受“行業理性回歸”的事實,但心里仍然對橫空出世的品種懷抱希望,而這條消息恰逢其時。于是,國內開始上演“多肉熱沒趕上,現在菖蒲熱一定要趕上”的現象。

      不少投資者正躍躍欲試,到處詢問、搜羅菖蒲的新品種。短短一年的時間,主產區由江浙地區轉移到福建省的南靖縣,截止到今年7月份,全縣有超過2000人從事菖蒲種植,上半年銷售額超過了5000萬元。隨后,菖蒲種植熱迅速由沿海地區擴散至湖北等內陸地區,10月份在武漢市場上,菖蒲的價格甚至最便宜也要賣到100元/盆。從品種來看,金錢、虎須等本土品種,單盆售價數十元;而黃金姬、貴船苔、有棲川等進口品種,價格一般上百、上千元,多年的老苗,甚至被炒到了數萬元。

      菖蒲有其傳統上的審美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菖蒲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花草四雅”。作為文房清供,它幾乎是歷代文人的案頭標配。早在西漢就被人工種植在園林之中了,唐宋時期開始以盆栽形式出現,蘇軾、李白、朱熹等都曾為之寫下詩篇,菖蒲也在這個時期流傳到日韓。后來的八大山人、吳昌碩等書畫家的“清供圖”中常有以石與菖蒲相伴的畫面,菖蒲文化曾經盛極一時。

      但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菖蒲文化歸于沉寂,僅僅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文人圈子,在花卉市場上難覓蹤影。這也正如宋朝詩人謝枋得詠嘆,菖蒲是“不帶塵埃氣”的仙草,生性耐苦寒、安淡泊,沒有文人的詩畫,“歸隱”也屬正常。而當今文玩風盛行,加之國內如廈門、同安、漢陽等地舉辦展會對菖蒲文化的普及,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小眾品種”。市場需求開始變大,嗅覺靈敏的投資者也開始有意識地擴繁、收購,這幾年價格自然也上去了。

      可是近期,30-50元一盆的菖蒲價格已經下降到25元一盆了,且植株比之前的要大得多。“小的25元,大的55元。”走進一家店,商家這樣說。一開始商家還會說,不貴,這才是批發價。但只要消費者多質疑一會兒,商家就改口道,“如果要得話,20元一盆就賣給你。”

      7月份50元/盆的菖蒲,不含盆(左)               最近20元/盆的菖蒲(右)

      雖然菖蒲突然跳進人們視線里,熱門了好一陣,但真正流向市場的不多,大部分消費者對一盆草動輒上百元,依舊難以接受。在一個大型花木市場中找不到菖蒲的現象往往多見,據了解,當前大量菖蒲在生產者中流通,尚未全面到達終端消費者。在一些老苗被炒到上萬元時,一些人預計該品種還將繼續增長。其實,等供求關系穩定了,價格里的水份也自然會消退的。比如一些日本品種,在國內賣得比在日本還貴不少,一旦這些品種在國內普及了,價格就不可避免的往下掉,這種現象和之前所有熱炒的東西都是一樣的。

      有專家表示,原來高端的文玩市場,將繼續壯大,畢竟千金難買心頭愛;而大眾市場,將是新的增長點。但這個新的增長點將如何激活,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而這個成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推薦閱讀:

      無懼風雨 2016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開幕

      山東東營:叢生苗木賣得火

      朱廷樸:應用PPP模式合理去除苗木產業不合理庫存

      明后年  木槿小規格苗木將出現短缺

       (來源:)

      微信公眾號
       
       
      [ 交易平臺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交易平臺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