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地處四明山腹地的寧波市海曙區章水鎮大皎村一帶,森林茂密、濃蔭蔽日,森林面積超過1.2萬畝,覆蓋率高達99%。寧波市林業局專家稱,這里是全市森林資源保護得最好的地方。
“這可是幾代村民精心守護的結果。”村支書徐鵬輝說,早在1976年,村里就發布“禁伐令”,年年植樹、嚴禁砍伐,終于育成了這片森林。
誰能想到,42年前,大皎村曾是當地亂砍濫伐最嚴重的村莊,四周全是光禿禿的荒山。1970年,寧波開始建設重要的水源地皎口水庫,大皎村的234戶村民從庫區遷至上游,不少村民大肆伐木,用來建房甚至賣錢。“當時每年砍伐樹林10多公頃,拳頭粗的樹木都被砍光了。”65歲的村民徐乾坤親眼看著青山成了禿嶺。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驚醒了追逐眼前利益的村民。老村支書徐文吉說,由于缺乏植被保護,1976年夏天的一場山洪,沖毀了村里20多間房屋和大片田地。這讓村民重新審視與周邊山林的關系,不少村民痛心地說:“再也不能亂砍濫伐了,否則連家都保不住!”
當年底,村里召開社員大會,一致通過“護林公約”,開始封山育林,嚴禁村民砍樹。每年農閑時,村里買來大量苗木,組織村民上山種樹。到1984年春,村里的樹林恢復到4000多畝,濃密的綠蔭又回來了。
“到今天,大皎村村民已經34年不砍一棵樹了。”徐鵬輝說,村里最后一起偷砍樹木行為發生在1984年11月,至今他還保存著村民的檢討書。為杜絕偷伐行為,村里隨后完善“山林禁伐令”,規定私砍一棵樹罰款10元、私采一桿毛竹罰款9元。這對當時每天收入不到3角錢的村民來說,處罰相當嚴厲。
禁伐令實施以來,村民們也曾遭遇各種誘惑。尤其是2008年前后,周邊不少村莊砍伐樹林改建苗木基地,發展苗木種植業,畝產上萬元。當時人均年收入僅兩三千元的大皎村民看在眼里,不斷要求種植苗木。為此,村干部走家串戶做工作,重申“禁伐令不能改,樹絕不能砍”,發展苗木的提議也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被否決。
長年的植樹護林,使“生態優先”意識扎根村民心中。去年底,為了進一步加強水源地保護,大皎村民主動關停所有農家樂,轉而借助環境優勢,大力生產茶葉、竹筍等特色農產品,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6000多元提高到2017年的1.1萬多元。目前,村里正在發展生態農業、農村電商等。徐鵬輝說:“山上的林木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絕不會再讓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