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有青山,屋前有綠水,河中鴨群戲水,河邊青枝輕拂,鞭炮入新歲,又是一年紅……羊年新春佳節來臨,廣東鄉村環境如何?村民生活如何?他們的期盼又是什么?這不僅是村民們的新生活展現,也是對廣東2015年著力“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深入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一道尋求落實的“答題”。
南粵大地城鄉互動、農民生活的變化,看似“老套”的主題,恰恰最有“年味”,最值得咀嚼。因為時代大潮下的鄉村巨變,就蘊藏在這點點滴滴之中。
南方日報記者兵分多路,在羊年新春深入廣東最基層,推出《新春走基層——鄉村變奏曲》系列報道,從農村衛生、用水、產業升級等方面展現“年味”,敬請垂注。
2月19日,惠州市潼湖鎮黃屋村村民江利芬一大早就來到家附近的湖心小公園,她約了親友在這里相聚拜年。
“這里以前是個臭水塘,現在成了一個公園,大人小孩都愛上這里耍。”大年初一的惠州早晨風和日麗,江利芬笑著指給記者看,不遠處的人工濕地上,盛開著美人蕉的大紅花;邊上的水塘里,魚戲淺水,人工浮島上種著各種水生植物,春意盎然。
“像在城里逛公園”的年輕人卻不知道這座“農村公園”的前身是一個“臭水塘”,得益于村里的污水處理工程,才搖身一變,成為農歷新年里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古村落排水曾是一大難題
這個春節假期,惠州市潼湖鎮黃屋村的村小組副組長黃偉光一直沒閑著。他從上兩個禮拜開始就忙著張羅籌劃村里的四個籃球隊比賽,還要幫妻子張羅跳舞比賽。村里老人、婦女,還有打工回家的年輕人,是他特別邀請的對象。
“我們還為參賽者、獲勝者準備了一些小禮品,讓大家都參與進來”,黃偉光說,“我們村不太有錢,但村里的環境衛生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改善,還修建了一些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大家平時住得舒服,過年時也都愿意一起熱鬧熱鬧”。
據了解,黃屋村原本為古村,建村于1522年。古村現有500間古民居,還完好保存有村圍墻、宗祠、廟宇、古橋、古塔、古井、古石巷等,在2012年,黃屋村與相鄰的赤崗村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
雖然外面爆竹聲聲賀新歲,但古村內還是十分幽靜。記者走在其中看到,不少民居并沒有上鎖,蛛網掛壁,顯然已經很久無人居住。村內的小巷交錯,青石板路中間明溝相連,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印記。
“這樣的古石巷道還有2000多米”,黃偉光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古村房子老舊、道路不便,尤其是倚靠青石板之間的明溝排水已經難以發揮作用,無法滿足需要,村民們便陸續從古村搬出來,“古村南門外前就有3個大池塘,很多人搬出來后就依塘建起了房屋,漸漸成為了現在的新村”。
“但生活污水的排放問題仍然存在。”黃偉光告訴記者,之前新村的污水也都是各家自己處理:人畜糞便等都倒入化糞池;廚房剩水、洗衣服的水就隨處倒掉,結果,天氣熱時又臭又招蚊蟲。
新村建起了污水處理系統
眼看世代生活的舒適古村環境變差,黃屋村的老少都想方設法美化家園。
據了解,黃屋村曾經先是將污水集中起來排放,讓自家都見不到污水,但集中起來的污水沒法處理,全部就近排到村中的大水塘里,然后流入到附近的大湖里,最終還是污染了環境。
2012年,黃屋村被選作為潼湖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點,政府對新村進行了統一規劃。“不僅新建的房子整齊漂亮,而且村里開始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據介紹,在這套污水處理系統中,黃屋村的生活污水首先通過雨污分流管道,先經過一道格柵攔截漂浮物,再依次流入下面3個厭氧池,污水中的有機物經過厭氧酸化分解。污水通過這3個厭氧池的3次初步清潔后,再通過管道引入到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也分為一級人工濕地和二級人工濕地,主要通過吸污能力強的植物和微生物來處理,流經兩級人工濕地的污水,能夠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的一級B標準。
據悉,目前,黃屋村的污水處理管道,收集覆蓋黃屋村小組70%村民的生活污水,而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處理能力為120立方米/日,可處理600多人所產生的污水。
“這兩年排放到水塘的水越來越清,就連婚假喜慶日子,村里的人也喜歡繞著水塘走,既能領略古村的民俗,又能享受新村的干凈整潔。”順著江利芬的眼神所及,記者看到,受和暖天氣影響,濕地上的美人蕉已經開起大紅花,花葉蘆葦等也生長茂盛,雞鴨在悠閑地啄食。許多難得團聚的一大家子都在附近嬉戲玩樂,夾雜著笑聲的“新年好”、“恭喜發財”此起彼落。
臭塘變景觀湖,荒郊變公園
黃屋村的人們不僅嘗到了農村人工濕地用地污水處理力強、運營費用較低的甜頭,今年春節,大伙兒還迎來了一個漂亮的湖心小公園。
原來,2014年惠州全面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活動,意在消除農村垃圾和改善生活污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和當地鎮政府合作,在改善農村污水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農村水生態的恢復工作。
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有關技術人員在大水塘里種了幾種水草,還建起了幾座“人工浮島”。黃偉光說,這些水中長得很好看的花草,村民都記不清名字,但是種下后,水確實比以前更清了。“我去年還在里面養了一些魚,大的都有10多斤了。”
在鎮政府和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幫助下,從臭水塘到只能達到污水排放標準的水塘,再次華麗變身為景觀湖。同時,黃屋村沿著景觀湖開始完善綠道,還修建了一些健身休閑的設施,將其一并打造成農村公園。
“幾年前,排入這個大水塘的水又黑又臭,村里的垃圾也都是拉到這里堆放。蚊子和蒼蠅很多,還沒走近都能聽得到‘嗡嗡嗡’的聲音,窗戶都不敢開。”江利芬說,今年環境好了,大水塘不再堆滿垃圾、臭氣熏天。“大過年的,村里喜氣洋洋,爆竹聲隆隆,但孫子卻被嚇到”,她說,結果孫子一哭,她索性背著孫子,到公園轉轉,“這里安靜,空氣也好”。
江利芬的小女兒黃嘉茵也悄悄跟了過來,她平時在外打工,還沒有看過新公園。母女倆快靠近湖邊時,突然水中一陣喧鬧,原來是淺水中一群魚兒被腳步聲驚擾了。
水波漣漣,楊柳依依。紅磚小道,間雜健身、休閑器材,新公園成了村民們過年散步的好去處。背著小孫子,帶著小女兒,江利芬不斷地遇到同游的村里人,互拜新年。
“環境好,人舒暢,過年就應該這樣高高興興!”江利芬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