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北京: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攻堅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2  

        7月10日至11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全面部署了北京市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按2017年、2020年、2030年3個時間節點,部署4個方面目標任務: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規模、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創新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高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表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場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攻堅克難過程,也是一場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考”。迎接“大考”,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來,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必勝信念,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攻堅戰。

        “加減乘除”實現“控”與“疏”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并兼有經濟、金融、教育、醫療等重要功能。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

        與此同時,北京幾十年的發展也使自身體量越來越大、體形越來越胖,積累了過多“非首都功能”,對自身發展和區域發展也有著不利影響。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確立后,對城市功能“做減法”,疏解非首都功能已是箭在弦上。

        當前,聚集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中心城區過于密集的教育醫療資源,集聚的行政、事業、服務單位等。

        疏解非首都功能,需要“控”與“疏”雙管齊下。

        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嚴格的產業限制目錄和人口調控目標,堅決守住各類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線,嚴格控制新增人口;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規律,把握節奏,加強配合,協調好利益關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2014年,北京出臺全國首個以治理“城市病”為目標的產業指導目錄——《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對明顯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行業“關上”大門,當年就有6900家企業沒有“出生”。未來北京禁限的行業,占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將由32%升至55%。

        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但要劃定邊界、更要分門別類。對需要嚴控增量的產業,嚴格把關新項目,絕不再添新負擔。對需要技改提升的產業,切實加強技術改造;對產能落后的“三高”行業,堅決就地關停退出。

        在北京確定的目標任務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力爭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已經確定的教育和醫療項目完成疏解。同時,北京將優化空間布局,加快通州“市行政副中心”規劃建設。

        做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減法”,將換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優化的“加法”。用嚴控產業增量、劃定發展邊界的“除法”,將換取創新活力持續釋放、資源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的“乘法”。這四則運算,在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將起到大作用。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