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廣東東莞:世界工廠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經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01  

      \

        景色優美的同沙公園。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出臺,國有林場將就地轉型為森林公園,極大提高了東莞森林覆蓋率。

        歷時三年,東莞近日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素以世界工廠著稱的東莞憑什么獲此殊榮?其實在國營林場自負盈虧的年代,林場靠賣樹為生,連原始次生林也險被砍光,森林資源岌岌可危。危急關頭,東莞封山育林,超前對林場進行改革,十多年投入20多億建設14個森林公園,林場也變身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全額由財政負擔。東莞的這些做法也被廣東11月初開始實施的廣東省國營林場改革方案借鑒,成為這一輪全國林場改革的珍貴樣本。

        植樹造林

        財政補貼改造荒山

        11月24日,在安徽宣城舉辦的2015年中國城市森林建設座談會上,宣布了包括東莞在內的21個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東莞是今年廣東省唯一榮膺這一稱號的創建城市。

        在東莞的匯報材料中,一個數據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東莞的森林公園每年吸引游客逾1700萬人次,其中4成來自外地。而根據東莞市統計局統計,去年全年東莞接待國內游客近2800萬人次,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是東莞的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在東莞出現的時間并不算長,前身大多是國營林場。”東莞市林業局辦公室主任韋愛梅透露,東莞共有大嶺山、大屏嶂、清溪、黃旗、同沙和板嶺等6個國營林場,經營總面積13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14.5%。其中,大嶺山、大屏嶂、清溪三個國營林場由市林業局直接管轄,黃旗、同沙兩個國營林場委托東城街道辦管轄,板嶺國營林場委托市城管局管轄。

        這些國營林場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任務是造林綠化,由東莞縣財政補貼。“最早的國營林場其實也是事業單位,不需要自負盈虧的。”韋愛梅表示,當時林場的主要職責是造林。

        那時,東莞很多地方還是沒有植被的荒山。國營林場的工人深入荒地,成為東莞城市森林的締造者。上世紀60年代是植樹造林的高峰期,1967年,東莞造林70萬畝,還建了9萬多畝果林。雖然比較辛苦,但當時林場職工的收入還是不錯,“起碼比農民強多了”。

        植樹造林工作告一段落后,1975年起,東莞國營林場開始自負盈虧,這些國營林場都需要自謀收入,解決生計問題。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