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2020年廣東將建成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22  

        11月24日,東莞成功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這不僅是繼廣州、惠州之后廣東第三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而且意味著廣東朝2020年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6月26日,廣東省林業廳廳長陳俊光在肇慶召開的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群工作現場會首次提出,力爭到2020年,把珠三角地區打造成為生態優美、環境宜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國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這一目標的提出,有著堅實的基礎:目前,廣東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0個、森林公園838個、濕地公園95個,成為全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最多的省份;全省森林覆蓋率高達58.69%,全省森林面積達1.62億畝,森林生態效益總值達12062.8億元,林業總產值達6336億元,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但廣東沒有因此而停步不前,而是繼續朝著更高目標奮進: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大力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和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綠色生態水系,至2017年,全省森林公園將達1493個、濕地公園達180個;力爭到2020年,珠三角9市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的標準,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

        廣州

        “早晨都是被鳥兒叫醒的”

        2008年10月28日,廣州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開窗見綠,出門見綠,如今的廣州樹木越來越多,綠色愈來愈濃。早晨起床都是被鳥兒叫醒的。”家住海珠區的鄺先生告訴記者,廣州的樹木和鳥兒都經歷了從多到少再從少到多的變化,尤其是近10年來,通過政府和公眾的努力,廣州城市森林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逐日改善。

        官方的數據也印證了森林城市之變給市民帶來的“福利”。

        今年3月,廣州市氣象局公布的《2014年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顯示,與2013年相比,2014年熱島強度其實是有所減弱的。

        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廣州市只有1.4%的區域熱島效應強度為強,25.9%的區域強度為中等,53.7%的區域強度為弱。總體來說,2014年廣州城市平均熱島強度比 2013 年有所減弱:中心六城區以及花都、番禺等大部分地區的城市熱島效應整體有所減弱。氣象專家表示,中心城區等地熱島強度減弱,與廣州近年來大力開展“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建設、城市生態環境改善有關。有研究表明,當綠化覆蓋率大于30%時,熱島效應得到明顯削弱,綠化覆蓋率大于50%,熱島效應的削減作用極其明顯。

        惠州

        一瓶空氣罐頭拍出 “天價”

        在2014年中國(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慈善拍賣會上,一瓶5升惠州羅浮山負離子空氣罐頭竟然拍出3萬元的“天價”。這個“天價”,不僅得益于惠州“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也是惠州成功創辦“國家森林城市”的回報。

        2014年9月25日,惠州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2年5月,惠州在省內地級市中率先向國家林業局申報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系列動作由此推出。

        中心城區添景增綠、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城市綠道網絡建設等十大工程,即為惠州主推的項目。該項目讓市民居住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成為現實。

        推進森林碳匯工程,對三座旅游名山——羅浮山、南昆山、象頭山的森林綠化、自然資源進行了重點保護提升,打造成了珠三角難得的“生態綠谷”,區域負離子平均濃度多高于10000個/立方厘米。

        綠化大行動讓惠州面貌翻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惠州林業用地面積1067.6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3%,森林蓄積量305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1.2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23%,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8平方米。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