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5年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是武漢城市功能品質能否脫胎換骨、城市特色能否充分彰顯、城市發展方式能否轉變的關鍵5年。
這5年,將是城市骨架性設施建設基本定型之時。市政設計院道路交通研究室工程師吳丹稱,北、上、廣、深通過基礎設施超常規投資,迅速建成高水平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奠定現代化大都市框架體系。武漢瞄準國家中心城市目標,未來更需要加快建成高效、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到2020年,武漢市地鐵通車里程將達到400公里,全市“五環十八射”快速路網體系要基本建成,邁入全球地鐵城市先進行列,超大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吳丹認為,城市框架定型之時,城市品質要同步提升,未來5年是城市建設更注重功能與品質并重的5年。
“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已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上做了諸多努力。中心城區“三環十三射”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建成,打造了一批生態名片,建成綠道800公里,市民在家門口親近、享受大自然,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要優化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加快構建“兩軸五環、六楔多廊、藍綠織城”的城市生態格局,建立由中心城區通向外圍“1+8”城市圈的6大生態綠楔;實施“藍網工程”、“綠網工程”,打造主城40個湖泊公園,展開100公里兩江江灘生態客廳,建設新城6大郊野公園集群,打通全市1300公里綠道等,變被動保護為主動實施。
“‘十二五’期間武漢市經濟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城市品質提升還有更多空間。”市規劃院一位規劃師稱,放眼上海、杭州等城市,郊野主題公園興起,生態環境引發產業化升級。武漢自然資源稟賦豐富,用生態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大有可為。
該規劃師表示,通過劃定全市域范圍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城市周邊主要的山水資源,防止城市“攤大餅”無序蔓延,這是對城市生態主動作為的第一步,但如何營造“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格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姚崇懷認為,城市品質的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用綠地優勢來減排,用生態廊道來減慢,用優美的生態凸顯生活品質。具體而言,可以探索生態保護與現代都市農業、旅游度假、文化休閑、體育運動的復合化發展,形成山、水、綠交融的生態空間,提升武漢市環境品質。
時間已經緊迫。姚崇懷說,城市基礎設施大規模更新的時間段是有限的,大建設要與高品質同步,如果等到城市整體框架基本定型后再做探索,就為時已晚。
綠楔并不限定發展
未來5年對于最終形成“1+6”城市空間格局,十分關鍵。武漢市規劃院規劃師林建偉稱,固化“1+6”城市空間格局,要破除保護生態就是限制發展的概念,用生態建設,轉變產業結構來防止“攤大餅”。
林建偉稱,城市空間格局不是停留在規劃紙上,而是在一系列嚴格措施下加以落實。通過劃定全市域范圍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城市周邊主要的山水資源,防止城市“攤大餅”無序蔓延,建立由中心城區通向外圍“1+8”城市圈的6大生態綠楔,降低中心城區熱島效應和霧霾。
今年,首個綠楔保護規劃率先出臺,將對府河進行生態性建設。林建偉分析道,這將給大家樹立一種觀點,保護并非限定發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通過調整產業布局,以生態建設的方式促進生態保護,爭取在6大綠楔中形成風景旅游、休閑游憩與都市農業相結合的濕地公園、賞花公園、都市農業園等多類郊野公園。
未來5年,武漢將通過建設新城6大郊野公園集群(包括生態旅游綜合體)、串聯三環線生態帶“1環33珠”、打通全市1300公里綠道等,來實現生態控制區功能化,變被動保護為主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