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健體 堅持首都戰略定位
焚膏繼晷,斗轉星移。北京即將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期。近日,《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為北京未來5年的發展,樹立起風向標。
回望“十二五”,城市和市民身邊實現了三個“突破”、兩個“占比過半”、三個“國內領先”。
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跨越千億元大關,讓這座城市的“家底兒”更厚實;
生產性服務業占全市的經濟比重一半以上、“六高四新”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一半以上,說明北京的產業高端化發展、產業功能化和功能集聚化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
服務業增加值規模和占比在國內領先,能效國內領先,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國內領先,讓北京更具有吸引力。
過去5年中,北京動態消除了城鄉“零就業家庭”,基本實現社會保障人群全覆蓋,人均壽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市民獲得感更強。
當時針已經指向下一個5年的起點,我們應該看清,北京發展依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深入落實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全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十三五”,北京將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建設綠色之城。
北京提出并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消耗上限,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使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
“十三五”,北京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之城。
北京將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全力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推進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十三五”,北京將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設宜居之城。
作為國家首善之區的北京,將把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質量建設市政基礎設施、精細化管理城市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與城市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體系,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務市民生活。
“十三五”,北京將著力增加民生福祉,建設幸福之城。
“十三五”時期,北京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全體市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紅線“置頂” 綠色宜居提級
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確定,北京是首個將紅線約束“置頂”的城市,約束性指標占比超過50%。
規劃指標歷來是5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讀“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就能夠發現這根“指揮棒”會將城市和市民帶往何方。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考慮到“十三五”規劃要處理好“治病”和“發展”的關系,在指標中就明確提出紅線約束、綠色宜居、民生福祉和提質增效4部分。其中,紅線約束這一分類,為“十三五”規劃首次設立,4個指標均為約束性指標,主要體現集約發展的理念,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通過設置人口、土地、水資源、能源等指標,明確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容量底線、城市邊界等紅線,形成提高發展質量的倒逼機制,促進首都北京持續發展,突出表明了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決心。
“規劃綱要新增指標大多數為約束性指標,這樣能更好地履行好政府的責任,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對有關部門提出明確工作要求。”該負責人說。
與“十二五”相比,規劃中近一半的指標進行了調整。曾經風靡的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年技術交易額等指標由于長期在全國領先已經不再成為重點;居民養老和醫療參保率、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率等指標值已達到較高水平、不再是階段性發展重點的指標,也沒有繼續出現;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的比例調整為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率、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調整為中心城綠色出行率。
記者還注意到,在“十二五”規劃中,GDP等經濟類指標在綱要指標中排在最前面,空氣、綠化、交通等指標排在最后。而在“十三五”規劃中,綠色宜居類指標放在了第5至10項的靠前位置,經濟類的指標排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