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武漢計劃2年內投150億建“海綿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5-13  

        武漢市城建委近日發布武漢“海綿城市”建設計劃——2年內,武漢將投入150億元建設“海綿城市”,實施389個海綿項目,以青山、漢陽四新兩個示范區為試點,其中150個市政道路、老舊小區、公園綠地以及城市水系項目將在今年全面啟動海綿化改造,并納入今年市政府“十件實事”。

        每逢暴雨,武漢總有部分社區遭遇水漫金山的尷尬。道路硬化、花壇綠地比路面高、城市排水系統薄弱等因素,導致雨水無法就地消納,一遇到大暴雨,城市道路、社區滯水內澇等問題便凸顯出來。為了根治城市病,武漢被納入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青山、漢陽四新片區成為試點。

        武漢市城建委節能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計劃到明年底之前,在兩大示范區38.5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實施389個海綿項目,2017年,兩大示范區將率先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

        在389個項目中,老舊社區、公共建筑和市政道路的海綿化改造,占一半以上。武漢海綿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建國表示,對老舊社區的改造是大頭,包括對社區內現有綠地進行改造,改成下沉式綠地,較路面低幾十厘米,起到滲水蓄水作用;建設雨水花園,改造生態停車位,盲道、步行道換成透水磚;建設蓄水模塊,進行雨水收集;有條件的社區還要進行屋頂綠化。“老舊社區改造后,不僅更能‘吸水’,環境也將提檔升級。”

        對于市政道路的“海綿化”改造,包括主干道和次干道、微循環路。讓人行道能“吸水”,道路邊建下沉式綠化帶,選擇耐水、挺水植物,并有溢流式雨水口等。

        海綿城市建設要達到的目標是:“小雨不滯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而其中最核心的指標是,青山區的徑流量控制在70%,漢陽四新片區控制在80%,即分別就地消納、利用七成和八成的降雨,實現少外排、不外排。預計到2020年,全市20%的城區面積都將“海綿化”,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80%。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