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李光耀:合理規劃城市 讓一個小島容納400多萬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因其病情惡化病逝。無論是建設組屋區還是高薪養廉,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無疑都是20世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給新加坡留下的政治遺產,絕對值得中國借鑒。

      談到新加坡的成就,許多人會輕易地說:國家小,容易發展好。然而并非國家小,就自然會發展的好。世界上貧窮落后的小國比比皆是。若不是李光耀先生和他的開國同僚們的堅定奮斗,新加坡很可能會在獨立后淪為一個經濟落后、為種族矛盾困擾的國家。新加坡獨立前發生過嚴重的馬來人和華人的種族沖突,1965年獨立時人均GDP僅516美元,無自然資源可言,曾被認為根本無法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生存。

      然而過去半個世紀里,在李光耀先生的帶領下,新加坡以其耀眼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成就令世界矚目,其發展模式對中國等許多新興經濟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解析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當下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新加坡建國后,他們不為當時的世界意識潮流所影響,堅定地采用西方的基本經濟政治制度,比如開放的市場經濟、民選的議會政治、以法治國、司法獨立等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東南亞,若不是李光耀先生主政,新加坡獨立后很有可能走入管制經濟的泥沼。

      有一個清廉、能干、專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新加坡成功的秘訣所在。新加坡是如何建設這樣一個政府的?

      一,住房政策

      住房最關乎一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居者有其屋”是人類古往今來的理想。為此,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有一定的公共住房措施。但這些措施幾乎都只是為了緩解少數貧困家庭的居住問題。

      新加坡不一樣。它在獨立不久,當國家還大量擁有土地時,即制訂了政府要為大多數國民提供良好住房的目標。其辦法是政府建造大批量區位、規劃設計和建筑質量均良好的“公共組屋”,然后低價賣給符合條件的民眾,一戶一套。民眾按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家庭人口數,申請購買不同套型面積的組屋。組屋若干年后可以轉讓,但必須在符合購買組屋條件的人群中轉讓。五十年來,在一個四百萬人口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已經累計建造了一百萬套這樣的住房。今日新加坡82%的人口住在公共組屋里。剩下的人口(主要是富裕階層)的住房則由私人開發商解決。這部分房屋的價格無論如何上升,也影響不了普通民眾的房價。

      新加坡這項住房政策確保了廣大的老百姓都自己擁有良好的住房,不受市場高房價的困擾。這還保證了新加坡總體商務成本較低,有利于吸引國際企業和人才落戶。例如一套在香港月租1萬美元的房子,在新加坡只要4千美元。歷經50年的執行和改進,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已經相當完善,成為了各國學習考察的對象。能如此成功,誠然有賴一個清廉能干的政府。否則,如此大規模的政府介入,既無法保證所建房屋的質量,也難以確保房屋的公正配置。

      新加坡的這套住房政策,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收入再分配。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通民眾擁有的組屋的價值跟著增長。政府現在每年要為公共組屋局提供20億新幣(約15億美元)的補貼,加上多年國有土地的低價投入,政府在住房上的實際支出頗為浩大。但是,新加坡政局和社會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項住房政策。

      二,城市規劃

      提到土地利用,僅有700余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最有發言權。為了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新加坡建設了大量的“空中花園”,樓頂成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和其他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不同,為了增強城市的空間感而不顯局促,樓宇的布局高矮參差不齊。

      實際上,在新加坡獨立建國以前城市問題就已經到了難以解決的地步。過度擁擠、住房短缺以及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在城市中心區隨處可見,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傳染病如肺結核四處蔓延。

      1959年李光耀執政之后,政府提出了公共住房計劃:在新加坡凡月收入4000新元以下的中等收入家庭即可以申請購買公共組屋。組屋,就是公寓式多、高層住宅。首次付房款為20%,80%向建屋局或銀行貸款。在此后20~25年中,每月從繳納的公積金中還款。政府組屋的租金和售價,實行準市場價格政策,大約為市價的1/4到1/2之間,由此造成的收支差額,由政府核定預算時給予一定的津貼。

      這個計劃的具體執行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進行的,該局融合了政府機構和開發商雙重角色,負責買地、拆遷、規劃和設計,基本上除了請承包商來建造外,負責所有事務。

      而新加坡在城建方面最重要的經驗是規劃,早在建國初期,就制定了百年規劃,公共住房計劃僅是其中之一。如今,新加坡已經把城市規劃量化,正在完善的發展總藍圖中重點提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內到達一片綠地。在新加坡,具體到學校、醫院等分布的藍圖會進行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的重新探討。

      也正是因為這項百年規劃,新加坡以646平方公里的小島容納400多萬人,93%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現在的新加坡,80%的建筑是最近40年建的,但卻與整個島國風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規劃技術。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