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城市 » 正文

      宜居珠海 未來之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日前,環保部公布2014年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珠海名列前茅。

        以好空氣為代表,珠海建設國際宜居城市的成效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更需要充分發揮規劃引領的作用,謀好篇、布好局。日前,《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2015年修訂)》(以下簡稱《總規》)獲國務院批復,共分16章195條,從城市發展戰略、生態格局、空間格局、產業格局、交通格局等方面入手,謀劃了珠海發展的美好前景。

        這是珠海踐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新起點。從構建特色鮮明、集聚發展的產業總體布局到形成“面向區域、生態間隔、多極組團式”的空間發展模式;從建立全口徑的人口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到貫徹TOD的交通發展理念……匯集國內外頂尖規劃大師理念的《總規》,貫穿著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等理念,將引領珠海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具珠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努力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地區。

        這是珠海迎接自貿區時代的先行棋。隨著橫琴自貿區獲批、港珠澳大橋加快建設、高欄港成為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重要平臺,多個重大戰略機遇疊加,珠海城市地位已顯著提升。新版《總規》針對國家賦予珠海的重大使命,結合珠海的資源稟賦特色,堅持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將進一步推動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建設,與港澳共建國際都會區。

        新常態新機遇,美麗珠海藍圖繪就,未來之城已揚帆起航。

        發展愿景

        到2020年珠海城鎮化率98.1%

        30多年來,珠海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科學發展之路。目前,珠海是珠三角生態環境最好、土地開發強度最小、低端產業集聚最少、人群密度和素質最均衡的城市之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新的背景下,秉承世界眼光、全球視野、戰略思維等理念,以新加坡、溫哥華、蘇黎世等國際宜居城市為參考,珠海聘請了國內外頂尖規劃師,制定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規劃。其中,由“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親自操刀的《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下稱《概規》),確定了該市未來50年發展的終極目標、規模以及空間格局。這些工作為珠海《總規》的修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城市性質方面,新版《總規》從第四版的“國家經濟特區,珠江口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亞熱帶海濱風景旅游勝地”調整為“國家經濟特區,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濱海風景旅游城市”。

        珠海市住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珠江口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到“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幾字之差,體現了珠海城市地位的變化和國家給予的期望。另外,旅游產業被譽為無煙工業,在帶動就業、創造GDP方面有巨大潛力,珠海在此將承擔更大責任,要實現的目標內容更為豐富。

        結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總規》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升質量為關鍵,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創新城市發展模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和諧進步。

        為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珠海對城市的規模、城市的建設用地加以控制。《總規》明確,到2020年珠海市常住人口規模為270萬人,城鎮化水平為98.1%;城市(鎮)建設用地控制在31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05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05平方公里以內。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