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安置使得2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宅基地流轉入生態旅游開發;搬進新樓的村民用上地暖、太陽能、天然氣,前十年不用交物業費,后10年減半,1.5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為產業工人,在度假區內消化吸收;未來將新增6000公頃—8000公頃林地,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全國十大宜居城市——長春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為長春森林城市的建設目標進行了先期的發展探索,并已經取得了卓越成效。
2014年12月中旬,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進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滿眼美景似乎在訴說著這里城鎮化發展的新成就:整潔的道路、寧靜的松林、沁人的空氣、地鐵直達的城市規劃,無不蘊含著未來長春生態宜居的優美前景。
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楊云超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講述蓮花山的美景時滿是自豪:
這里的美,美在山水林泉。生態資源可以概括為“山低水豐林茂”,山脈海拔大部分在250米—350米之間,蓮花湖水域面積達93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0多平方公里,霧開河等7條河流穿區而過;地下水質優良,現存8處噴涌于地表的泉眼;地熱資源豐富,已探明多處地下溫泉極具開發價值;森林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33%,山、水、林成一整體,是國內離省會城市最近、規模最大的生態區,也是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的優選之地。
這里的美,美在四季分明。屬中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構成的地形地貌堪比歐美田園風光,呈現出蔥綠山林、廣袤土地、林間公路、碧水環繞的純生態自然景觀。春天,綠樹嫩草,群鳥嘻飛,鮮花點綴山林,一片生機盎然;夏天,氣候涼爽,綠樹成蔭,環顧到處蔥蘢,令人神清氣爽;秋天,登高送目,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美不勝收;冬天,銀裝素裹,天地一色,宛如童話世界,可謂一年四季景不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冰雪天堂。
這里的美,美在風物人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歷朝歷代留下了極具考古價值的遺址遺跡,清康熙皇帝更是傳下了勸誡農民“安分務農,屯墾戍邊”的勸農碑,飲馬河也因康熙皇帝曾飲馬于此的傳說而得名,漢、朝、滿、蒙等多民族的集聚融合,使得關東民俗文化、滿族文化、東北莊家院文化等得以傳承和發揚,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區域文化。
據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杜福介紹,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長春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成立于2011年,是長春市委市政府直管的五大開發區之一。度假區位于長春市東部,毗鄰吉林市,規劃控制面積417平方公里,轄兩鎮一鄉。隨著國家“長吉圖”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吉林省“長吉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蓮花山度假區也因作為兩大戰略的核心功能區和重要節點而備受關注,承載著落實“長吉圖”發展規劃、支撐“長吉一體化”城市拓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任。
“歷史把蓮花山推上了時代的前沿,這塊生態璞玉正在煥發無窮魅力。現在的蓮花山度假區,處處激蕩著創新發展的主旋律。”楊云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