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年中國新型城鎮化論壇在京召開。針對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各類問題,與會專家與學者給出了各自的解答。而結合近年來同樣大熱的PPP,兩者間的關系究竟如何?PPP能否體現新型城鎮化的“以人為本”?則可以從“新型城鎮化與中信城市運營PPP模式”分論壇中尋找答案。
人去哪兒,錢去哪兒
上周,2015年國民經濟初步核算數據發布。數據顯示:城鎮化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城鎮常住人口比2014年末增加2200萬人,是新型城鎮化提出以來轉移農村人口最多的一年。農業轉移人口加快,對應的是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3個1億人”目標之一——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而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的預測中,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左右。距離目前56.1%的城鎮化率,尚有14%左右的空間,預計將對應3億人的進城。
無論是今后一個時期“1億人”落戶城鎮的目標,還是更遠期“3億人”進城生活的預測,都提示著一個方向,即未來進城的人只會更多、更快。
人往城里去,是毋庸置疑的大方向,但往哪些城去,則是資本更為關注的方面。肖金成在“新型城鎮化與中信城市運營PPP模式”論壇上指出,人口空間大流動,將為資本帶來巨大的機遇,包括基礎設施、住房和公共服務等。因此,搞清楚人口流動的方向,就相當于指明了資金流動的方向。
肖金成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按15億總人口計算,城鎮人口將在10億以上。10億城鎮人口如何分布?肖金成把城市分為4類,預測了大致的分布:
其一是超大型城市,對應的是人口超過1000萬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國內大概有10個左右,包括北上廣深,以及天津、重慶、武漢、成都等城市,共承載人口1億人以上。
其二是國際型城市,對應的是城市規模劃分中的特大城市,人口大致在500萬-1000萬之間。在肖金成看來,這類城市未來中國將有20個左右,共承載人口1.5億人左右。
其三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對應的是我國大部分地級市,共有280個左右,預計總承載量在3億人左右。
最后是其他城市和小城鎮,前者大約有500個,承載1億左右人口;后者數量以萬計,將承載3.5億人口之眾。
以上,是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的大致情況,但具體到哪些城市會擴大,哪些會縮小,則還要參考空間規劃體系。“未來我們要通過構建空間規劃體系,使規劃起較大作用,大家不要盲目去投資,盲目去建設城市。如果盲目建,有可能是空城,也有可能是鬼城,那就是浪費。”肖金成說。
目前,國家已發布的相關規劃有多部,如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規劃太多,錯綜復雜,不利于有效率地建設。因此,國家也在想辦法整合規劃。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將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這也意味著,未來整個規劃體系脈絡將更為清晰,對城市投資人和建設者來說,投資方向也將更為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