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新觀點:“逆城市化”詩意的不僅是生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2  

        “是不是對生活不太滿意?很久沒有笑過又不知為何,既然不快樂、又不喜歡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初秋,坐在洱海邊上,在大理古城開客棧的劉麗聽著電影《心花路放》的主題曲,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北京人劉麗曾在首都打拼十年,如今來大理快四年了。在大理,像劉麗這樣“逃離大城市”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被稱為“新大理人”。

        1976年,美國學者波恩提出“逆城市化”的概念:大意是說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導致大城市人向小城鎮、城市人向鄉村流動。我國這個群體雖小,也被籠統稱作“逃離北上廣”——生活理念的多元、一定的經濟積累、交通通訊物流的方便,讓人口“反向遷徙”不再稀奇。大理等適合“詩意的棲居”之地,迎來了打算長居的“云歸派”。

        有人分析,“逃離”大城市有三種類型:逃避生活的人、尋找生活的人和創造生活的人。遭受打擊尋求“治愈”者有之,“功成名就”覺得“生活在別處”,自由隨性者有之,但最多的還是希冀著“創造新生活”的。劉麗說,開始新生活是“闖”,哪里是“逃”!

        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上走走,你會有眼花繚亂又新意不斷的感覺:咖啡館里各種精靈古怪讓人眼前一亮,各具特色的客棧充滿家的溫暖,幾家“獨立書店”也會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其實,這背后是來自天南海北的人的個性彰顯,是一股子活潑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力量。來到這里,不只是消遣和消費,而是在努力創造——哪怕擺個地攤,能養活自己也是本事。

        像大理一樣,對于許多文化資源豐厚、環境優美又適合人居的欠發達地區來說,外來人口和文化的涌入,孕育著新的發展模式和“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對于“落后地區”的管理者而言,如何善待、善用外來人口帶來的“紅利”并非易事。

        一方面,生態、文化和農業資源亟待“創意、科技和營銷”的注入;另一方面,發展理念、視野視角、產業配套、制度環境等方面的“落差”,也讓新來和舊有呈現出“兩張皮”狀態,本地資源和外來理念、資本“擦出火花”的空間很大。那些期待“彎道超車”的落后地區,更應創新制度管理,補足“短板”,打造寬松便利的創業環境和平臺,讓外來人公平地享受本地的優惠政策。其實,這種“超車”很可能是發展模式和路徑上的,不是去比速度和總量,卻更有示范價值。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一定的人口“反向流動”應屬必然。“逃離”并非是逃避,對于離開大城市追求新生活者而言,從選擇開客棧和咖啡館,到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揮灑創意,詩意的將不僅是生活,還有事業,豈非兩全其美?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