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3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綠色化”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繼而成為了“新型四化”之后的第五“化”。綠色化的提出不僅是對生產方式要求的提高,更是對人們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進一步改革。而在與人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生存環境之中,綠色建筑這一理念無疑是推動綠色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簡單來說就是能夠達到節能減排目的的建筑,具體來說是“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與綠色建筑相近的概念還有零耗能建筑等,其主要目標均是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而實現其環境友好性及能源節約。
在政策層面,有關綠色建筑的標準、獎勵等政策時有頒布更新。自2005年開始啟動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是中國在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重要節點,它意味著我國全面進入了綠色建筑發展的階段。隨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使得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在我國,綠色建筑主要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來判定,該標準于2006年首次出臺并于2014年再次修訂發布。
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自《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布以來,獲得評價標識的綠色建筑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且分布的省份范圍也在逐步擴大。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全國已評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共2538項(總建筑面積達2.92億平方米),該數量已接近2014年1月之前獲得標識的項目數量(1446項)的兩倍。根據已有的住建部公布的2015年前九批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結果來看,除公共建筑與住宅建筑以外,工業建筑中也逐漸有項目獲得標識。
(數據來源:住建部網站)
在綠色建筑創新方面,從住建部公布的三次獲獎結果來看,三屆評比中,獲獎項目數量逐年增高,涵蓋省份范圍也逐年擴大。而從上圖我們也可以看出,首都及沿海發展較為迅速的省份在綠色建筑的創新方面也相對具有領先優勢,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等也是最快出臺省級有關綠色建筑法規的省市。相關的地方性的政策、規劃主要包括江蘇于今年7月施行的首部地方法規《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上海的綠色建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等。由此可見,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在政策層面已逐漸趨向成熟。
而根據統計數據中對于技術應用情況的分析來看,能耗分項計量、節水器具、非傳統水源利用、分項計量水表、空調末端可調、無障礙設施、廢棄場地利用、舊建筑利用、蓄冷蓄熱、余熱利用、熱電冷聯供等均是綠色建筑評價的重點。相對于此類內隱的、無形的技術應用,復層綠化這一評價則成了唯一外顯的有形標準,而這也恰恰是民眾最容易直觀感受到的。
那么,綠色建筑是否真的如數據所顯示的一樣越發普及、與人們的關系越發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