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需要新模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今后會有成渝等更多的城市群。所以,長江中游城市群不但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而且是承前啟后,在借鑒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開創新的發展模式,為后來的城市群發展提供經驗。

        珠三角、長三角的一些發展經驗可以適用于長江中游地區,例如,通過物流與貿易帶動制造業,集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等等。不過,珠三角、長三角的一些有利條件,是長江中游地區所不具備的,長江中游地區也有著自己的特性。第一,長江中游地區沒有一個吞吐能力強的物流通道。長三角則有長江入海口和杭州灣,珠三角有珠江入海口,這些是國際貿易的物流通道,是這兩個地區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基本條件。長江中游有長江水道,但目前的吞吐量還不夠大。

        第二,長江中游地區沒有輻射能力強的中心城市,這是與第一個條件相關聯的。長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廣州和深圳,長江中游三個省的省會是本省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但向周邊輻射的能力仍有待加強。

        第三,長江中游地區沒有現成的產業模式可以套用。珠三角、長三角利用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歷史機會,利用了加工組裝的產業模式。長江中游地區十多年前就提出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但仍需進一步推進。

        因此,長江中游的發展需要新的模式,其關鍵可能正在于“城市群”。“城市群發展規劃”本身就意味著三方面的探索。首先,是政府規劃與市場發展并舉,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長三角、珠三角的區域規劃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發布,這兩個城市群在此之前已經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發展起來了。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規劃發布在各城市協同發展、真正成為城市群之前。政府規劃將會幫助長江中游地區克服其不利條件。

        其次,是城市化與工業化并行。在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歷程中,工業化是先于城市化的,在珠三角地區尤其如此。城市化的滯后造成了一些問題。長江中游地區的規劃以“城市群”為中心,將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并行,并適度超前,引領工業化的發展。通過“城市群”的建設,形成物流通道和貿易中心(對于長江中游地區來說,這當然要圍繞長江這個黃金水道進行),吸引物流、人流、產業的集聚。當然,城市化超前工業化太多也是不可持續的。

        再次,是生活與就業并重。在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中,外來人口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們是被沿海地區較高的收入所吸引。很多人辛勤勞動,生活質量卻很差,農民工尤其如此。長江中游地區不可能靠比沿海地區更高的收入吸引人才,只有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它們才有競爭力,這就要靠城市化。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