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城市的建設應該如何規劃梳理?是像在一張空白干凈的紙張上書寫,用理性的思維駕馭每一筆每一畫?還是像養育一株植物,只需澆水施肥和引導,任由其在自然有機的狀態下茁壯成長?這是每一個規劃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其實,這兩個經典的比喻,最初是由兩位啟蒙思想家針對教育問題提出的。
早在17世紀,英國的著名思想家約翰·洛克就曾留下一句至理名言:人類的頭腦生來就是一張空白的刻寫板(a blank tablet)、一張空白的書寫板(a tabula rasa)。他認為,兒童是無知的、“未成形的”人,而教育的功能就是在這張白紙上涂寫填充,隨著白紙上的空間被填滿,兒童便走向成熟。
而另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卻在經典的教育著作《愛彌兒》中提出了另一個比喻:植物通過耕耘獲得改善,而人類則是通過教育獲得進步。與洛克不同,盧梭并不認為兒童的思維是“空白的”,恰恰相反,他們處在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階段。而教育就要利用這一特點加以引導,切忌進行過多的灌輸和規范。
這兩個比喻提供了一種巧妙的對比和暗示。在洛克的教育觀中,書寫的形式是沒有生物性的,內容是確定的,整個教育活動是有秩序的、甚至是可復制的;而在盧梭的思考中,耕耘則顯得更為親近自然,每株植物不同,引導的結果就千姿百態,而這恰恰是最為健康的狀態。
反規劃,城市的自然生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教育類似,規劃希望引導的是城市的發展和成長。城市規劃的思路,是應該像“白紙書寫”一樣,還是如“植物生長”一般呢?
在我國飛快地城市化進程中,通常的“人口-性質-布局”的規劃方法逐步暴露出一些固有問題。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擴張,被忽略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用,混亂的城市結構和機械的功能區劃,被抹掉的歷史人文特色和“千城一面”的現狀……當人們將城市用地當做一張空白的圖紙而去一筆一畫地細致勾勒時,卻不得不承認,這張圖紙越來越難以繼續畫下去了。
“植物生長”的思想在規劃領域也逐漸得到重視,“反規劃”的理論誕生了。反規劃當然不是“反對”規劃,而是指在生態基礎設施上進行“逆”向規劃,以期讓城市健康成長。與傳統規劃方式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城市的“不建設區域”。
目的不同——傳統規劃將綠地作為實現城市功能和阻止城市過度擴張的手段,是為了彌補建設中破壞的生態而存在的輔助建設;而在反規劃中,土地生態系統則成為了主體,城市建設必須服從它,不能破壞生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次序不同——與傳統規劃不同,反規劃將不建設區域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建設用地規劃需要靠后站。
形式不同——傳統規劃中的不建設區域是零碎的,彼此獨立的,缺乏系統考慮和有機聯系。而反規劃中的不建設區域是系統的,與自然、生態、遺產保護等緊密相關的部分,它們彼此聯系,構成了大地的生命肌體。
看似離經叛道的反規劃與引導植物生長的教育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承認城市在建設之前就有自身的特點和屬性,在建設的過程中要保護和發掘他們,而不是像紙上書寫一般強行抹掉。
大廠潮白河經濟開發區:創意水鄉的生長
自2007年起啟動的大廠潮白河經濟開發區,如今已經初具開發規模。
大廠,是曾經的畜牧之鄉。在新城的建設中,華夏幸福為其確定了“大北京創意水鄉城市”的特色定位,在開發中充分考慮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無論是建筑、規劃、還是功能,都注入了“反規劃”的思維,結合本土優勢,讓城市自然健康地生長。
近年來大廠潮白河經濟開發區先后建成幸福五環公園、生態園林等項目。去年至今,大廠潮白河經濟開發區又先后投資建設“城市綠肺”中央公園,城市休憩之地潮白河景觀公園,實施林蔭大道及路網工程,形成“三橫四縱”的骨干路網。
在大廠潮白河經濟開發區“一核兩帶三區”的格局中,依托潮白河景觀帶和群英水岸景觀帶,開發區構建了百萬平米藍廊綠道體系,創造了充滿城市個性和魅力的宜人空間。
讓城市自然生長,還它一個獨具個性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