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福州新區日前帶著讓其他兄弟城市艷羨的光環成為我國的第14個國家級新區,一同競爭的城市在羨慕嫉妒恨的同時,免不了猜測下一個國家級新區會花落誰家。追蹤溯源,自上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批準成立上海浦東新區以來,截至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共有14個,此外,全國還有十幾個城市新區明確提出打造國家級新區。國家級新區會不會泛濫成災,其戰略意圖和積極作用又是什么呢?借此,小編奉上一篇2014年的相關文章,或許能為大家答疑解惑。
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的批復》。另據披露,國家發改委已經受理和啟動湖南湘江新區的報審工作,其規劃建設總體方案也已經在發改委的指導下進行修改完善,正在征求相關部委的意見。
國家級新區設置于某個特定區域,其成立乃至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權限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并鼓勵其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這項工作始于1992年,當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1994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此后,設立工作停止了16年。2010年再次啟動,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東南沙新區、陜西西咸新區和貴州貴安新區陸續成立。
進入2014年以來,各地掀起申報國家級新區的熱潮。通過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除了正式獲批的國家級新區,全國還有十幾個城市新區明確提出打造國家級新區,其中包括湖南湘江新區(已于2015年獲批)、武漢光谷新區、鄭州鄭東新區、江西昌九新區、沈陽沈北新區、烏魯木齊新區、福州新區(已于2015年獲批)、石家莊正定新區、南寧五象新區、昆明呈貢新區、唐山曹妃甸新區等。
設立如此之多的國家級新區,其戰略意圖和積極作用何在?和我們以往眾多政策舉措被用偏,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一樣,設立國家級新區有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如何加以關注和解決?
設立國家級新區作為國家戰略,是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對特定區域的發展做出重新定位,在進一步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該區域的潛在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從而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同構和產能過剩困局,進而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根據現在的觀察,對于相當一部分國家級新區來說,在其建設過程中將遇到的一個較大難題,是產城如何融合。產業化和城鎮化以及二者的互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發展實踐來看,如果產業化超前于城鎮化,會因城鎮配套設施缺乏,出現住房短缺、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
反之,則會由于城鎮化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出現產業空心化、就業不足、收入差距擴大和經濟蕭條等問題。如果說在早期工業化階段,出現的主要矛盾是城鎮化滯后于產業化,而在產能全面過剩、產業升級緩慢的背景下,將會出現產業化滯后于城鎮化的問題。因此,產業化和城鎮化相輔相成、互動發展,是推動新型城鎮化,乃至應對產業轉型發展、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