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海綿城市":讓水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十年間,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化率從2004年的41.76%上升到2014年的54.77%,與之相伴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凸顯,其中,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嚴重。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600 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嚴重缺水。一方面城市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城市內澇、水污染、熱島效應、生態系統污染等問題頻發。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工作。近日,財政部網站正式公布首批獲得財政補貼的試點城市名單,根據競爭性評審得分,河北省遷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蘇省鎮江等16個城市在列。

        由外延式到內涵式生長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2014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文簡稱“技術指南”),明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建設路徑和基本原則,并進一步細化了地方城市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技術方法。

        此“技術指南”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談到的,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這是在補土地城鎮化時期只重地面建設,不顧地下建設的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很多城市存在既缺水又怕下雨的水資源結構性問題。其實,城市缺水除了節水、調水,還應充分利用最為廉價的雨水。與過去城市外延式發展不同,“海綿城市”旨在建設好城市的垂直系統,讓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納,蓄水與排水結合,讓水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城市水污染狀況十分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全國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地面硬化是引發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加劇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其直接減少了城市綠地面積,阻斷了雨水補給地下水的途徑,使地下水位難以回升,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干旱缺水和地面下沉的問題。而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提升城市的蓄水能力,有效緩解地下水不足和路面下沉的問題。

        “技術指南”中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是針對中國眾多城市缺水、水污染、資源退化等狀況,目的是建設宜居、可持續發展、節水型城市,讓更多雨水再資源化,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城市發展質量和宜居舒適性,增加含水設施,蓄水裝置。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整體優化城市生態、生活、生存環境。

        同時,方創琳也指出,海綿城市只是改善和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一種路徑選擇。未來如何落地和推廣還要根據城市特征和后續政策的跟進情況來看。

        “海綿城市”除了對城市生態建設有利,同時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馬慶斌認為,以前靠地面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現在從物質的水泥城市變為生態的健康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將推動經濟發展拉動投資,其拉動產業的能力將不亞于地面建設的拉動效果。

        期待后續政策支持

        在財政資金支持方面,按照“一定3年,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補助補貼政策,僅試點城市未來三年的補貼約為(6×1+5×4+4×11)×3=210億元。此外,如果采用 PPP 模式(公私合作)達到一定比例的,可以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則僅僅補貼總額即可達到231億元。

        “此次財政資金分配方面體現了公平科學的原則,同時兼顧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和激發城市的潛力。”馬慶斌認為,鼓勵方式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專項補助的資金對于海綿城市建設而言是遠不夠的,直接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起不到作用,但是可以作為前期的啟動基金或者收益保障金,以此來盤活城市建設的資金流。而通過PPP這種動態的概念,達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力的效果。

        首批試點城市的選取多為新興城市、城鎮化過程中聚集人口較快的地區。16個試點城市分別為,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

        智綱智庫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鵬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為城市做戰略規劃的過程中,發現二三四線城市對市政系統工程的建設需求更為迫切,單憑政府財政資金很難支持建設需求,所以國家的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的做法將為其建設帶來利好。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將城市市政系統與生態綠地系統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對市政系統的排水治污進行補充,同時通過市政系統反補給生態綠地系統進行生態修復。”劉鵬偉認為,之前的城市規劃這兩個系統各管一攤,雖然有生態城市的理念,但沒有明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海綿城市的理念下,應該進行科學統一的規劃,做一個系統性工程。

        同時,劉鵬偉也對項目的推進和落實提出顧慮,他表示,首先在城市的選址方面,應因城市而異,南方城市雨量充沛,而北方城市的建設思路通常以地面防滲為主,是否適合大面積推廣值得商榷。此外,要考慮PPP模式留給市場的市政基礎設施經營空間是否能吸引足夠的民間資本進入,比如綠帶、苗圃等市政基礎設施相對經營性較差。這要看后續的政策能否跟進,長短期規劃能否協調好。

        “海綿城市”建設中技術壁壘、政府跨部門間合作、成果驗收標準以及資金流是否可持續等問題都可能影響其推進。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和完善相關政策條文,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把綠色生態指標做好才是關鍵。馬慶斌認為。

        申萬宏源研究認為,“海綿城市”將是“十三五”規劃中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海綿城市”的建設將能有效解決一些城市的內澇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熏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增加社會效益,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