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中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5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向往寧靜、悠遠、離群索居,另一種喜歡熱鬧、多樣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種人,好比中國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好比美國的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看四季變換和螞蟻爭斗,思考“我為何生活”。后一種人,不用舉例子,絕大多數人都屬于此類。對于大多數人,世外桃源,瓦爾登湖,都只是個夢。

        在一個國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多少人生活在大城市,本質上取決于上述兩種類型的人的多少,這首先與性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職業。在農業社會,就算農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農田和酒肆之間來回奔波,城里沒有就業。而到了現代社會,即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和服務業在經濟當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經超過90%。在現代經濟里,越是富有的國家,知識(包括技術、信息和創意)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通過和別人的交往來傳播知識。同時,也從與其他人的交往中獲得知識,從而更好地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換句話說,從前,生性再喜歡熱鬧的農民,都不得不居住在農村與土地為伴;現在,性格再內向的教授,也必須在最低限度上與人交流和開會。

        人的另一個天性,是喜歡多樣性,而不喜歡單調乏味的生活。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這樣的多樣性,而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樣的消費服務。其中的道理在于,在一個有大量消費品和服務供給者的市場上,每一個生產者都可以僅僅針對某一細分市場提供消費品和服務,而不需擔心沒有生意做,因為在大城市里,某一特殊偏好的消費群體數量也足夠多。這樣專業化的結果,既能使得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同時,也使得人們在專業化的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加強專業化程度。而專業化程度又反過來提升了生產者的競爭力,以及城市生活的品質。

        讓我們來想想,什么是高房價?什么是城市???給定土地和住房的數量,給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房價和城市病就是消費者獲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價。除了直接在購買消費品和服務時付的錢以外,人們還因為支付了大城市更高的房價,獲得了接近于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地理位置。

        在大城市內部,中心城區因為四通八達,是生活最為豐富的地段,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搶占市中心的位置,擠出中心城區的居住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間來回奔波,本身也是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所付出的代價。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買更貴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夠高,就花更多的時間在路上。選什么樣的生活,自己決定。

        大量的企業在大城市扎堆,特別是集聚在中心城區,是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沒有可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面對面的需求減少了?部分是有的。比如說,人們可以在家辦公,通過遠程通信方式與同事和客戶打交道。人們要與朋友交流,可以打電話、發微信。但實際情況是,線下和線上交流兩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補”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見過面的朋友,剛開始會與一個人在微信里交流,接下來就是面對面的討論更有效率。

        線上的交流實際上會產生更多的線下交流的需求,信息技術只是節省了與某個特定朋友見面的次數,但卻可能催生了與更多人見面的需要。更不用說,人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消費當中越來越多的比重是網絡滿足不了的,包括聽音樂會、看演唱會和畫展,包括所有體驗經濟,即使和朋友喝咖啡這樣的消費也只有在特定的咖啡館環境中進行。市中心不可替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于老建筑和街道所帶來的感覺。你坐在那里喝咖啡的時候付的錢只有少部分是咖啡的價格,絕大部分實際上是在購買那個“感覺”。人越有錢越會購買“感覺”,吃飯穿衣的需求都會趨于飽和,而體驗經濟的消費是不斷提高的。

        一個正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的趨勢是,“消費型城市”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正在成為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費更加需要見面和體驗。你將更多地去看話劇和電影,減少在家里看電視和碟片的時間。你也更加多地出席化裝舞會、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網上聊天。如果我說的是錯的,那么,你就不會看到那么多人愿意花很多的錢,在下班以后帶著疲憊的身軀趕到商學院的課堂里去上課,而不是在網上看教授的視頻。如果我說的是錯的,你也就不會看到,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往大城市搬遷,并且還要花很貴的房租,住在大城市的市中心。這些人并不傻,恰恰相反,他們是這個世界最聰明的人。

        在不久前我參加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加拿大的學者善意地提醒我們,不要天真地認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過程會終止。且不說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剛剛超過50%的階段,即使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達到80%,人們仍然在不斷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和多倫多——仍然在繼續長大,而不是縮小。更重要的是,這些國際大都市的長大,不是因為外國移民的到來,而是因為他們在本國人口當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更說明問題的現象出現在日本,日本的全國人口在下降,而東京都和東京圈的人口卻在上升。要了解其中的奧秘,只需要看看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就可以了。越是發達的國家,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比重越高。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核心區。

        因此,不要以為,在北京和上?,F在出現的搬離市中心的趨勢是長久的。人們在經濟發展的早期,希望改善住房,通過住得遠些,從而住得大一點,這是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的。但這種搬離大城市的趨勢在上世紀的80年代的中期就已經在美國終結了。而在東京,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開始出現人們重新搬回中心城區的趨勢。這里面的道理還是前面說過的,人們越來越需要住在市中心,來接近空氣里彌漫著的知識、信息和技術。同時,也是為了享受市中心無法被替代的豐富生活。與此同時,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人們不愿意將時間花在路上。

        最后讓我們來談一談公共政策吧。人們往往容易看到城市擴張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擁擠和污染。但是人們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擁擠和污染,恰恰是人們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生活品質所付出的代價。十八屆三中全會先說“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因素,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之后才說“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

        這個次序的先后是有含義的,任何控制人口規模的措施,必須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而不是去逆轉這些規律。從這個角度來出發,任何控制人口規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里作為應急措施。即便是這樣的應急性的控制人口政策,也只能是適度緩解人口增長的速度,而不可能讓特大城市的人口負增長。更不應該通過加強對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歧視,來增加他們生活在城市的成本。從長期來看,正確的政策只能是適應人口增長的趨勢,不斷地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在不妨礙城市發展的情況下,緩解擁堵和污染的問題。而在當前經濟不太景氣的背景下,這樣的投資才是拉動增長的有回報的投資。

        當然,在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這件事上,中國并不孤單??纯从《劝桑@個人口大國長期以來也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發展,把政府所能控制的產業往中小城市搬。結果呢?大城市還是在發展,只是他們的大城市發展的產業結構大量是信息技術等產業,這些產業吸納農村移民的能力不強。結果就是,印度成為了“兩個印度”,城市并沒有充分發揮創造就業的功能,而落后的農村沒有分享現代經濟增長的成果。和中國一樣,印度的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它的工業和服務業發展。

        可見,通過行政手段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的做法沒什么國際經驗,即使有,也來自屈指可數的第三世界國家,說多了全是淚。大約在半個世紀以前,簡·雅各布斯寫下《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她的斗爭對象就是當時追求低密度的美國城市規劃學界,歷史證明,簡是對的,美國城市正在為低密度而支付昂貴的代價,也驅動人們重返高密度且更有活力的大城市。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背后只是兩個大字——“人性”。陶淵明曾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千百年來最好的詩,現代人何妨做這樣的解讀,偶爾厭倦了大城市的各種病,那就去用內心的安寧來治,“心遠”即可,而未必是歸隱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農村一樣。

        總之,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怕孤獨。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