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美國的城鎮化與啟示借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近期,筆者根據安排,赴美國華盛頓特區及紐約市進行了為期3周的學習考察。美國是世界上城鎮化率最高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城鎮化進展最快的國家,雖然中美兩國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發展歷程不同,但美國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的城鎮化都具有較好的學習借鑒和啟示作用。

        美國城鎮化的經驗

        美國國土面積963.14萬平方公里,是北美洲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國家。按照美國人口統計網站的數據,2014年美國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3.19億人,是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密度34.2人/平方公里。美國共有50個州、3043個縣(郡)、35153個市、鎮(村),約有3500多個大中小城市,城市居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92%。美國大小城市設施配套、交通發達、功能齊全、建筑精良、環境優美,現代化水平很高,是全球城市發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美國城鎮化進程起步于工業革命后期的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基本完成,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世人矚目。

        城鎮發展秉持“精明增長”和“新城市主義”的理念。面對城市無限制蔓延的現實,美國繼提出“開發管理”、“增長控制”的對策后,又提出了“精明增長”、“城市發展邊界設定”和“新城市主義”的理念。“精明增長”和“新城市主義”是一種較為緊湊、集中、高效的發展模式,強調“緊湊性、適宜步行、功能復合、可支付性、環境優化”的五大原則。其城市規劃設計有三大要素:一是適宜步行的城市密度,減少機動車使用;二是功能混合,商店、辦公樓、公寓、住宅、娛樂和教育設施混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密度;三是連通性,通過廊道聯系和分隔鄰里社區和功能區,形成交通和綠色空間的線性系統。同時在城市規劃上,以功能分區為核心,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和“傳統鄰里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強調增加建設密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重視“步行尺度”,有效集約利用公共財政等。

        “城市群”和“大都市區”成為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美國的東西海岸及中北部地區,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區”為特征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連綿不斷,城鎮化已進入一個高級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更明顯的空間集聚和輻射擴散特征。從區域發展看,其城鎮化以非均衡模式為主,選擇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和區域作為突破口密集投資,促進周圍地區快速增長。美國東北部的華盛頓、費城、紐約、波士頓城市帶,中部五大湖地區200多個城市產業集聚、形成世界上最龐大的城市群,西部以洛杉磯為代表的加州大都市區,這三大都市群占到了全美國GDP份額的76%。從城鎮化的進程看,這些地區已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帶),大中小城市(鎮)相互搭配、錯落有致、分工明確,形成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

        城鄉同步協調發展消除“二元結構”。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二元結構”消失是美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實行了在郊區建設“衛星”小城市和鼓勵中高收入者在郊區貸款建房的政策,20世紀60年代又推行了“新城市開發法”和“示范城市”試驗計劃,有力地促進了美國中小城鎮的發展,同時也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美國的城鄉差別很小,大都市周圍100多公里內,很難分清城市和鄉村的界限。城市和鄉村除主體產業和景觀差別外,生活水平及現代文明程度基本趨同。有的研究報告認為,不少美國大都市外圍產業鏈上的村鎮居民“幸福指數”甚至高于市內居民,中產階級家庭沿著產業鏈向郊外擴展,傳統城鄉接合部的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甚至好于城市中心區。

        以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美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鄉村的交通、電力、水利及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大部分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相差無幾,而且通過基礎設施的高度現代化,實現了村鎮現代化,城鄉之間的差距大大縮小。美國的交通系統四通八達,公路、鐵路、航空等密如蛛網,城鄉均衡分布、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綜合交通體系完善。截至2013年底,美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9.2萬公里,約占世界高速公路總里程的近一半,州際和州內及郡內公路更是達到近700萬公里,公路網絡連接了所有的城市和鄉村,連接至每家每戶。發達快捷的交通網絡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對促進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完善城鎮空間布局以及經濟要素跨區域流動、城鄉協調發展、產業合理布局等,起到了有力的促進和支撐作用。

        生態環保和建筑節能的剛性約束。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美國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限制非常嚴格,規劃審批的第一件事就是“環境監測”,對城市公園、綠地建設要求很嚴,“凡規劃確定的綠地,不論土地權屬,一律不得改變用途”。紐約、華盛頓特區等都制定了綠色建筑節能標準規范,為新建建筑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續性的衡量措施,包括強制減少用水量、使用污染排放較低的油漆、地毯、地板和其他材料等,甚至還對填埋處理的建筑垃圾減量,提出定量化指標加以控制。在生態環保方面,美國還建立了密集的保護區,僅沿密西西比河就建立了8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

        高度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美國非常注重城市設計和特色塑造,雖然建國歷史很短,但美國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對古建筑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在華盛頓國家公園廣場兩側,依次分布著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如國家檔案館、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國家藝術館、非洲藝術館、印第安藝術館和航空航天博物館等,已成為華盛頓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國,對有價值的老建筑,即使是一幢普通的民宅也會鑲嵌歷史建筑保護銘牌,并列入保護范圍,保留其歷史風貌。對于歷史街區的改造,一般都采取保留原貌的方法,把臨街的墻體整體保留。雖然房子里面改造得比較現代,但從外面看,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