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目前還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知識資源較為深厚的城市,普遍也感覺到以現有的技術力量和政策機制支撐海綿城市建設,從規劃設計到建設管理各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問題。所以更要實事求是,從試點工程開始,通過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的工作,吸取國外的優秀經驗,找出針對自身的最優方案和最佳對策。
但是,目前學術界和工程界有一些浮躁情緒和不良傾向;如果不加重視,長期發展下去,會對海綿城市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傾向一:言必稱國外,今天談西歐經驗,明天言美國模式。設計方案移植甚至完全照搬國外的經驗和數據,唯獨不考慮(或者較少考慮)現狀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問題,造成方案可實施性差、效果不佳。
實際上國外海綿城市建設(包括LID、SUDS、WSUN、LIUDD等)的實踐尺度非常有限,以國內外文獻經常引用的美國Highpoint住宅區為例,項目面積僅為49公頃,移植到我國且實踐尺度急劇擴大后(國家級試點城市示范區范圍要求不小于16平方公里),相同的建設模式和建設思路是否適用,尚無法證實。
HighPoint住宅區是美國西雅圖一個能夠容納多階層的混合式居住區。該住宅區是“低影響開發”(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應用的成功案例。包括對不透水鋪地的面積設置,對于屋頂排水的要求,植被淺溝和調蓄水池的設計等方面。
另外,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灰色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生活污水截留和點源污染治理已經做得相當到位,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用來處理面源污染;這與我國的現實情況和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要目標有不小的差距。在設計目標和適用技術都有改變的情況下,理應對國外的設計模式和建設思路進行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