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媒體日前有兩則報道值得關注:一是,廣州一個小區(qū)的開發(fā)商近日突然宣布開售小區(qū)里面的172個車位,最貴的售價竟然達到每個195萬元。二是,廣州現在每天需要處理生活垃圾2.26萬噸,垃圾填埋場不堪重負,最近用4個月修建的一個應急填埋坑,不到一個月就被填滿。
一個是小區(qū)車位價格成為天價,一個是生活垃圾無處填埋,這兩則報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考量就可發(fā)現共通之處: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引起城市梗阻的一個“城市病”,對于大城市的社會經濟運行乃至發(fā)展,正在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大城市出現人口擁擠、交通堵塞、衛(wèi)生狀況惡化等“城市病”,早前在西方國家曾經積累了沉重的教訓。由于大城市擁有較為豐富的市場資源,吸引了大量外省勞動力進入,而西方國家由于市場的開放性,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國移民。人口的導入使大城市獲得了更快的發(fā)展動力,但隨之而出現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導致生活垃圾不能及時清理,特別是在汽車文明出現以后,加劇了城市土地供應的緊張程度,停車位的緊缺使城市秩序出現了混亂。
小區(qū)停車位價格高昂,生活垃圾出現“圍城”現象,是國內各個城市的普遍現象。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規(guī)劃的弊端。一些管理者往往注重于“看得見”的建設項目,而對“看不見”的工程則舍不得投資。因此,很多大城市擁有寬暢的道路,漂亮的高樓,從外表上看花團錦簇,但深入內部卻可以發(fā)現不少問題。除了停車位緊缺、生活垃圾泛濫以外,最近幾年頻繁發(fā)生的暴雨導致道路和民宅水淹的事件,同樣反映出這個問題的嚴酷性。
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未來將有更多的中等城市發(fā)展成大城市。城市化是為了讓居民享受城市文明,因此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能讓“城市病”拖了后腿。對于像廣州這樣已經產生了“城市病”的大城市,應該利用市場和科技的力量來妥善解決問題。比如,城市可以多建設多層次的停車大樓,對于生活垃圾要加強無害化和二次利用的研發(fā),使生活垃圾不再簡單地成為只能廢棄的垃圾,而成為對經濟發(fā)展有用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