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繼2011-2014年,2015年繼續對35個城市生活質量進行了跟蹤調查,通過測算得出年城市生活質量的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社會經濟數據指數。
主觀滿意度指數是通過對35個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主觀感受進行隨機電話調查得到的,本次調查仍然采用隨機尾號調查方法,保證樣本空間分布的合理性和隨機性,產生有效隨機樣本 22939個。整體主觀滿意度指數的標準誤差從2014年的0.150縮小到2015年的0.139,使本次調查的可靠性進一步增強。根據電話調查所獲得數據,通過統計分析得出描述城市生活質量的5個主觀滿意度分指數,即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資本、社會保障、生活感受,分別反映了城市生活質量的某一特定方面。其中,生活水平分指數又細分為收入現狀和收入預期指數;社會保障指數細分為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安全狀況(社會治安)指數;生活感受指數細分為生活節奏和生活便利指數。在房價預期調查和居民最關注因素調查的基礎上,今年新增了互聯網對生活質量影響的調查,這對于深入了解互聯網的發展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生活質量的客觀指數即社會經濟數據指數,是根據國家權威機構發布的35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數據計算出來的,從而保證了該指數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同時,我們在設計上保持了與主觀指數的一致性,客觀指數也包括5個分指數,即生活水平指數、生活成本指數、人力資本指數、社會保障指數、生活感受指數,5個客觀社會經濟數據分指數涵蓋了20個社會經濟數據指標,基本上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各個方面。
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平均值為55.38,比2014年提高了3.81,處于滿意區間。今年35個城市的主觀滿意度指數全部超過了滿意和不滿意的臨界點50分。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的5個分指數平均值分別為:生活水平(60.07)、生活成本(38.94)、人力資本(61.73)、社會保障(60.47)、生活感受(55.66),與2014年相比,五個細分指數均有提高。其中,生活成本滿意度和生活水平滿意度指數提高幅度較大,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滿意度指數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生活成本滿意度分指數雖然比去年提高了22.4%,但仍處于不滿意區間。此外,在生活感受分指數中的細分指數生活節奏方面,35個城市的平均值只有43.12,處于不滿意區間。
整體上看,東部城市主觀滿意度總指數高于中西部城市。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杭州(1)、廈門(2)、寧波(3)、海口(4)、昆明(5)、合肥(6)、南京(7)、長春(8)、哈爾濱(9)、上海(10)。排名后10位的城市是:西安(26)、呼和浩特(27)、北京(28)、烏魯木齊(29)、天津(30)、深圳(31)、銀川(32)、貴陽(33)、太原(34)、蘭州(35)。
專項調查顯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空氣質量和食品安全。35個城市中,32個城市的受訪者把空氣質量視為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3個城市的受訪者把食品安全作為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2014年,只有17個城市把空氣質量視為最重要因素,此次調查增加了15個城市,可以看出人們對空氣質量關注的程度進一步大幅度上升。所有受訪者中,認為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分別是空氣質量(39.12%)、食品安全(28.77%)、物價(21.17%)、交通狀況(10.94%)。整體上看,居民認為空氣質量是影響生活質量最為重要的因素,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也很高。房價預期的專項調查顯示:預期房價指數平均值為43.86,不僅低于2014年的平均值60.78,并且35個城市的房價預期指數均低于房價上漲和下跌的臨界點50分,表明35個城市的居民對房價的預期有了改變,即預期未來房價將呈現下跌趨勢。
生活質量客觀指數即社會經濟數據指數顯示,東部城市仍舊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同時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觀指數的反差。 2015年35個城市客觀社會經濟數據指數平均值為55.84,比2014年的57.87有所降低。得分50分以上的城市有31個,比2014年減少了3個。5個客觀分指數的平均值分別是:生活水平(59.83),人力資本(57.34),生活感受(56.17),社會保障(51.26),生活成本(54.58)。與2014年相比,生活水平、社會保障客觀分指數有所下降,生活成本、人力資本、生活感受客觀分指數略微有所上升。客觀總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北京市(1)、南京市(2)、西安市(3)、杭州市(4)、廣州市(5)、上海市(6)、深圳市(7)、昆明市(8)、武漢市(9)、長沙市(10)。排名后10位的城市是:太原市(26)、福州市(27)、哈爾濱市(28)、海口市(29)、天津市(30)、蘭州市(31)、南寧市(32)、西寧市(33)、鄭州市(34)、重慶市(35)。
2015年處于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與改革的攻堅階段,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與風險。在這樣的條件下,35個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指數和客觀社會經濟數據指數仍處于滿意度區間,且有所上升,說明中央政府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針對性政策措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人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然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提升乏力、空氣質量令人擔憂、食品安全難以保障以及大中城市生活節奏過快給人們帶來過大的生活壓力等因素,仍然制約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在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級政府要致力于推進民生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治理影響生活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實現居民生活質量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