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深圳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在這里發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有人說,環顧深圳一周,便閱讀到這座國際都市的發展簡史。與市區高樓鱗次櫛比不同,成立于2007年、位于西北之隅的光明新區,至今仍些許彌漫著改革發展初期的味道。很多生活在關內的人到此會有這般恍惚,認為與大都市的格調不符。但在某些領域,光明新區的理念和成就已穿過時間縱軸,站在深圳乃至全國絕大多數發達城市之前。

        低影響 開發“有形亦無形”

        都說“中國城市如何應對降雨”長期無解,那么光明新區做了什么?他們正做的不是避澇,而是把水留住并利用,構筑出當前被各方熱議的“海綿城市”之雛形——被業界視為突破傳統理念的新思路。

        光明新區公園路,常人眼中和其他道路并無二致,但在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任心欣眼里卻視為杰作。“在自行車道和人行道鋪設了透水瀝青和透水磚,下面不是水泥砂漿的不透水層,而是采用厚度15 20厘米的砂層和卵石墊層。它們孔隙率很高,能鎖住大量雨水,在雨后緩慢滲透至土壤。”任心欣說,“中間綠化帶的設計也有講究。綠化帶兩側設有下凹綠地(植生滯留槽),比路面低15厘米左右。這樣,車行道的雨水可通過路牙的孔洞匯集進來,然后儲存在土壤層中并得以滯留和凈化。”

        這就是一項極其典型的、被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簡稱“低影響開發”)的設施。它被證實能有效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緩解城市洪澇災害頻繁暴發、徑流污染等突出矛盾。今天,這類設施正在光明新區的道路項目中發揮功用。氣象資料顯示,深圳每年降雨次數超過100場,采用低影響開發設計的路段可完全消納每場25 30毫米的降雨量,將七成雨水留在道路紅線內,不再外排。即便應對降雨量超過100毫米的極端天氣,亦能發揮一定的緩滯、削峰作用。

        除了道路,低影響開發在公共建筑和公園等類型項目中同樣成效顯著。監測數據表明,前者能夠留存的降雨約六成,而后者這一比例更高達85%。

        距公園路兩公里以外,物業管理經理夏生高也自認為受益于低影響開發。他的工作地點——光明新區群眾體育中心的屋頂鋪滿綠油油的草坪。每逢降雨來臨,都將透過上萬平方米的草坪凈化,同透水鋪裝的廣場匯集的雨水共同貯存在占地500平方米、容積達75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中。經過凈化,這些雨水可滿足保潔和綠化帶澆灌需求,年利用量超過1萬立方米。“系統處于全自動運行模式,所用電費比節省的水費劃算很多。雖然樓頂草坪需定期修剪,但說不上多難。”經驗老道的夏生高雖是首次接觸這一創新,卻不吝惜溢美之詞來打消眾人對于運營環節的疑慮。

        群眾體育中心羽毛球館屋頂綠化疊加自然采光通風的設計,還帶來可觀的附加值——省去中央空調系統,為建設者削減大幅設備投資。夏生高說,這里空氣流動性很好,即便遭遇三伏極端天氣也無大礙,多數時候都非常舒服。“屋頂綠化功不可沒,否則不裝空調怎么行?”憑借其經驗判斷,屋頂綠化足以有五六攝氏度的降溫效果。“對比常規項目,部分低影響開發項目會有強烈的直觀感受,但多數并不能引起普通人注意。不過我們通過監測和評估,這些項目的環境和生態效果都很好。”任心欣信心滿滿。

        協調合作是關鍵

        常人看來,低影響開發不算高科技,那實施關鍵與難點何存?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以下簡稱“城建局”)水務科姚濤身為政府與市場的聯絡者,他表示,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投資,造價是所有人的疑慮焦點。

        不過這在專業人士眼里“不叫事兒”——采用低影響開發的項目從成本增量的角度看幾乎可忽略。即便光明城高鐵站前的道路項目選用了昂貴的排水型瀝青路面,比普通瀝青層增加超過60%的成本,其總造價增幅不過2%。

        真正的困難,在于協調與合作。城建局副局長馮韶輝指出,這類尚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設施項目,如何自上而下厘清并協調好各種關系、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機制,才是低影響開發最終能否融入項目、科學推進直至最終落實的根本。這里既包括政府決策取得共識,也包括下游各專業和實踐環節步調一致,“要將各部門、各專業擰成一股繩”。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