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無聞的塞外山城張家口,正在迎來一次難得的翻身機會。隨著2022年冬奧會花落北京,作為聯合舉辦地的張家口正在迎來冬奧運紅利和國家戰略紅利的雙重助力。
對張家口而言,驚喜也許來得有點突然。這個城市借助冬奧會的舞臺,一下子站到世界的聚光燈下。人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距離北京只有200公里的城市。
不等張家口闡述,外界已經開始按照自己的想象來描摹它的未來,這個在過往以閉塞、貧窮形象示人的城市也開始有了對外講述自己夢想的機會。沉淪多年的張家口,其發展空間似乎在一夜之間被打開。
不可否認,對舉辦過夏季奧運會的北京而言,一場冬奧會無疑是錦上添花,但對張家口而言,卻是一個足以扭轉城市命運的機會。甚至有人預言,未來7年,借助冬奧會的紅利,張家口完全有望實現從三線城市向國際知名城市的跨越。
在外界不斷提升的期許中,張家口正在面臨越來越多誘人的抉擇。
圓夢冬奧
站在當下成功的節點回望張家口的申奧歷程,很多人也許會感嘆這個城市決策者的勇氣。從2005年張家口就定下了“三步走”的冬奧申辦計劃:先申辦全國冬運會,再申辦亞冬運會,最后才是申辦冬奧會。對申辦的困難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但出乎意料的是,張家口竟然能畢其功于一役,一步到位實現了申辦冬奧的夢想。
在國內的城市中,擁有冬奧夢想的不止張家口。哈爾濱在2002年就第一次申辦冬奧會,最終鎩羽而歸,后又多次努力,終與冬奧無緣;吉林長春也曾謀劃申辦,同樣是無果而終。若以國內城市中申辦冬奧會最執著的哈爾濱為參照,張家口此次躋身冬奧舞臺,似乎出奇地順利。
不過在這順利背后,若跳出冬奧本身來看,張家口申辦冬奧上的成功卻也飽含了一個城市復雜的因果輪回。
從歷史上看,張家口的興盛和繁榮正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這一區位優勢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張家口發展的制約。因承擔的獨特軍事防衛功能,一直到1995年張家口才有限地對外開放,比全國改革開放晚了整整17年;開放后,由于相對于北京的位置特點,張家口肩負首都生態屏障重任,同樣受到了比其他城市更嚴格的限制。
當其他兄弟城市都甩開膀子發展工業的時候,張家口需要植樹造林、治理環境。雖然毗鄰晉、蒙等資源大省,但煤化工等產業并未得到大力發展。受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張家口的經濟相比其他兄弟地市明顯落后一大截,以至于在河北省11個地市的排名中淪為“不是老九就是老八”,其下轄的13個縣中,竟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
不管是客觀所限還是自身所為,但這種“慢發展”也讓張家口保留了較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個頗能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14年張家口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5天,在長江以北37個監測城市中保持最好水平。對一個致力于申奧的城市而言,好空氣無疑是加分項。
更為重要的是,多年一直默默奉獻的張家口終于得到了老大哥北京的反哺。據北京2022年冬奧申委張家口運行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春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張家口在2005年制定了“三步走”的冬奧申辦計劃后,北京在成功舉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之后,也想嘗試申辦冬季奧運會。后來雙方進行考察,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方案,就是北京進行冰上項目,張家口進行雪上項目。
而此次申辦成功,北京的大賽經驗、張家口的自然條件顯然起到了很好的優勢互補。若以張家口單獨申報,即便幸運地遇到了五個競爭對手中有四個主動退出,最后和阿拉木圖來對決,張家口的勝算恐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