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四條主線凸顯大余城市綠化風格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7  

        凡能種樹的地方都要種樹,無法種樹的地方才用花草點綴;為增加街道綠化通透性,街道綠化選擇高大喬木,并合理密植,保留林中空地,使其成為植物天然更新之地,且與道路兩側優美的建筑相映襯。近年來,江西省大余縣強化綠化規劃、手段、文化、管理等4條主線,凸顯與眾不同的綠化風格。

        大規劃小設計相結合

        大余縣城市綠化著眼于大規劃大風景和小設計小精品,堅持走“種大樹成大綠增加綠化覆蓋面、創小品增美感打造精品園林景”的城市綠化路子。

        在城區拆墻透綠大背景下,為有機協調統一道路紅線內外的綠地建設,該縣實行街道綠化“一體化”,運用城市大園林的觀念,統一實施道路紅線內外的綠地建設,實現優化利用,變相互分割、相互封閉為相互結合融為一體,創造良好的大格局生態環境。

        以精品彰顯城市綠化特色,從小處著手,對城區單位、庭院、公園等綠化進行科學細致規劃,建成精品工程、標志性工程。綠地彩化做到花木品種多樣化,四季有花、四季常青。坪地綠化以喬灌木增綠為主,做到喬、灌、花、草多品種合理搭配,高、中、低層次錯落有序,亭廊、水榭、假山、園林小品及文體設施布置得當。

        為實現空間綠化美化,臨街商場、酒店、賓館、車站、醫院等公共場所樓棟屋頂按屋頂花園標準全部綠化美化,并逐步推進院內坡面、墻面垂直綠化;單位辦公樓大廳、走廊、陽臺、樓梯間等公共通道,按每2米一盆花草的標準,擺放綠化植物;單位庭院和居民區住宅樓外陽臺,按平均每人5盆花草的標準,擺放綠化植物。

        以植樹造綠增蔭為主

        樹木造綠增蔭、調節環境的功能比草坪、花卉強得多。大余立足生態效益,把植樹造綠增蔭作為搞好城市綠化、提高綠化覆蓋率的主要手段。

        在城區大量植樹,并注重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的比例。同時,科學實施“大樹進城”。道路綠化改變原有樹種單一、行列種植的結構,實現綠化模式的自然化、物種的鄉土化和多樣化,兼顧闊葉遮蔭樹、觀花植物和彩葉植物的合理配置,既滿足高溫天氣遮蔭的要求,又體現城市的亞熱帶風情。

        種植以常綠樹為基調、以喬木為主,加強綠地的生態效益,在綠地中增加樹種,用不同植物種類體現生物多樣性。主要種植梅花、香樟、棕櫚、女貞、廣玉蘭、洋紫荊、櫻花、黃花槐、石榴、大葉紫薇、金合歡、杜英、樂昌含笑、雪松、側柏等,選擇樹種時還盡量考慮抗污染、抗風性、耐修剪等特性。

        大余縣城市綠化中大量應用高大挺拔、樹干粗壯、枝葉繁茂的榕樹、面包樹、樟樹等本地樹種,大大提高成活率,省勞力省資金。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