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驗交流 » 正文

      評論:從生態建設的興起到生態之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1  

         緣起: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八大報告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

        發酵:生態文明建設達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美好的發展前景令人憧憬。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各方共同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卻醞釀著一場“偽生態”的風暴。“偽生態”不僅不能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反而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凡細心讀過《全球化的十大謊言》這本書的人,一定知道“偽生態行為”這個概念的發明者是誰。拾起德國人的牙慧,不在于歌頌發明者創造概念的才智,而在于服氣發明者觀察世事人心的深刻。并且這個概念的外延,并不專指國外,似乎也包括我們。

      \

      皇帝的新裝

        視點:一個完整、可持續的生態圈,不論廣義或狹義、宏觀或微觀,都應是活性且閉合的,內驅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循環演進架構鏈條。這意味著體系內的生物和體系內的客觀優化形成了從誕生到寂滅的過程,而一個個微觀的過程組合、交叉構成了一個完善的生態體系。

        但事實上我們如果去以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中國的一些建設,會發現拆東補西、拔苗助長的反生態演進行為大行其道。更可悲者,這種行為被始作俑者有意無意的包裝上了“生態”的外衣。我們曾經嘲弄皇帝穿著透明的新裝挺胸疊肚在皇家大道巡禮,卻未曾想到現在,我們真切看到人工填海造島導致的海床遭到不可逆破壞,海平面水位上漲、城市與海平面高差越來越小等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也再而三的看到深山中的大樹裹著棉被、打著吊瓶奔放的進入城市中,因水土不服僅有50%左右的成活率,大樹的老家--大山中那片鄉愁也隨著搬遷而凋零。我們還聽到了一曲曲扛著“生態建設”大旗演奏出的悲歌。這些悲歌傳遞給我們了一個信息:當利益和生態發生不可調和矛盾時,一些群體選擇的是前者;而為了利益的獲取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時,他們拿起了生態的標槍。

        或許我們太過幼稚和膚淺,也未曾達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或眼光,未曾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得與失之間的平衡;但我們僅以這個共同生態圈內的一員的視角去感受,霧霾天來的越來越密集帶動了口罩產業的不斷興起;城市成為了奇形怪狀的建筑構成的大森林,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更嚴重的事兒是:我們哪天郊游一趟回歸一趟自然,發現已被破壞的面目全非。

        “偽生態”帶給我們的悲歌或許是歷史性的,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當生態文明的構想和我們的行為的自相矛盾這一現狀,歸根結底是對內心野望沒有克制、制度上缺乏制衡和規范,意識中對每天都在談論的生態不知其所以然而導致。我想說,莫把“生態建設”當做皮袍遮住下面的“小”,糟蹋了生態這個詞也葬送了我們每天都掛在嘴邊的“生態”。悲觀或者是發自那些悲歌之痛,那些生態之墓。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