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都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因此,要評價城市化還是城鎮化對拉動經濟增長、實現規模經濟和縮小貧富差距更有效,只要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史和過去10年中我國城鎮化過程作量化分析就不難得出初步結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斷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有兩件事:一是美國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但中國城市化的模式應該怎樣呢?
我們注意到,城鎮化是目前使用頻率較高的官方用詞,而城市化(urbanization)則是一個反映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國際通用詞匯,已經用了100多年。從詞義上看,城鎮化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鄉鎮化”,涵義比城市化更廣,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但實際上,我們所指的城鎮化,尤指農村“城鎮化”,即以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為依托,實現農村人口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職業轉換過程,居住地由農村區域向城鎮區域(主要為農村小城鎮)遷移的空間聚集過程。從最早的“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模式,到2001年城鎮化的首次提出,再到最近又提出的放寬農村戶口轉城鎮戶口條件的城鎮化措施,實際上都體現出我國提倡的城鎮化主要是以農村的城鎮化為特征。
而城市化不僅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過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間數量上的增多、區域規模上的擴大、職能和設施上的完善和城市的經濟關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的社會文明廣泛向農村滲透的過程。城市化應該不具有太強烈的行政干預色彩,通過城市的集聚效應來吸引外來人口流入,從而在經濟學角度上形成規模經濟,從人口學的角度上提高城市化率。
從規模上看,由于中國農村戶籍人口達到9億,如果要達到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著有3.8億農民要進入城市定居,這是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承受的。所以這種不以跨地區人口流動為特征的城鎮化,就不容易導致城市失業率、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社會治安、人口流動、傳染病流行等諸多問題。從操作性上看,城鎮化與我國目前的行政體制相適應的,即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等,都支持城鎮化的推廣。但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行政部門為了顯示政績,熱衷于搞行政區城鎮化,把廣大城鄉混合地域當成了城鎮化地域,人為提高城鎮化水平。如出現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城市——格爾木市(99400平方公里),世界面積最大的鎮——羅布泊鎮。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07年大約有4000萬農民是因為行政區域的“縣改區”等變化而“被城市化”;此外,因為居住超過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也被統計為城市常駐人口,故有人估計實際城市化率只有34%,而非目前官方統計的45%。
然而,各地推行的城鎮化與我們人口流動的趨向卻不盡一致,據國家統計局在去年第二季度所做的統計,外出的農民工超過1.5億,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區外出農民工比重超過70%,按輸入地分,東部地區吸納外出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66.7%,中部地區占14.7%,西部地區占18.2%??梢娙肆Y本的流向主要是從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而這與我國目前仍實行“行政區經濟”的目標并不一致,比如流動人口的當地就業問題,并沒有包含在城鎮登記失業率中,也就是國家不考核當地政府對流動人口的就業安排;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城鎮化建設來增加GDP規模,提升政績,卻不用去考慮投資效益。
因此,當我們爭議究竟城鎮化或城市化哪個更合理的時候,還是應該仔細分析一下1.8億流動人口流出地與流入地的區域分布和行業分布。據統計,在2.25億農民工中,只有0.75億選擇就近工作,而大部分選擇外出就業,外出的目的無非是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公共服務。外出農民工以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占37.9%,建筑業占18.3%。從過去15年國家對不同區域的投入與人口流向特征之間的關系看,發現盡管東部沿海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全國的占比已經從1995年的58%降至09年的42%,而東北及中西部地區投資占比則從42%上升至58%,卻未能改變人口向東流的總趨勢,這說明制造業的重心還是在東部,東部的薪酬高于中西部的原因在于投資效益高于前者。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面積只有國土面積的1/5,卻創造了一半以上的GDP。所以,盡管我們也可以在沙漠中搞城鎮化,在高原上修建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但是代價卻是巨大的,缺少人住的城鎮與缺少車通行的高速都是失敗的投資。核心提示: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都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因此,要評價城市化還是城鎮化對拉動經濟增長、實現規模經濟和縮小貧富差距更有效,只要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史和過去10年中我國城鎮化過程作量化分析就不難得出初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