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 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指明方向。根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超4萬億元人民幣。需求側在數量上爆發式增長、在消費結構上持續升級,而國內旅游資源碎片化、旅游模式單一化,讓絕大多數所有景區面臨著難以回避的尷尬。
游客們的目光隨著國家旅游局2016年初公布的一份“中國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創建名單”,聚焦到了大德天瀑布所在的“百里山水畫廊”——廣西大新縣。在廣西,大新縣更是首個提出打造“全域旅游”,并加速布局點、線、面全境旅游產業的地區。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說過:“過去我們注重一個點的發展,現在要注重一個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改變景區內外‘兩重天’的局面。對于一個旅游目的地來說,要做到區域之內處處是風景,人人都是旅游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推介者,也就是人人都是導游。”
需求側悄然改變:碎片化旅游資源導致“逛一圈就走”
在全民出行、大眾旅游的時代,光靠東一片、西一點的旅游景區難以已經滿足龐大的國內旅游需求。每到節假日,大多數4A、5A級旅游景區道路擁堵、人滿為患,游客在體驗過“花錢買罪受”的困境后,拒絕再度到訪;“單打獨斗”的旅游景點更是留不住游客,大家蜂擁而至,又匆匆散去。
一直以來,大新縣也一度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和瓶頸:核心景區狹小單一,無法承載“一核引領”的重任;進入景區的盤山公路崎嶇險峻,司機沿途捎客超載,游客“進得來,出不去”;景區門票收入沒有完全反哺于景區的可持續投入,核心景點開發維護不夠,服務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游客接待能力不強;原有的停車場只能同時停放200多輛小車,遇到節假日和旺季周末,就會造成交通嚴重擁堵,帶來極大的交通壓力。
食、宿、交通、觀光、購物、休閑娛樂等傳統旅游供給方式,在全域旅游需求背景下,提升改進的空間巨大。
在供給側發力:華邦開創“大旅游區”模式
行業痛點屢被聚焦,往往就是尋求創新發展的良機。從供給側對旅游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革、優化結構、創造新的消費點,才能留住“有要求”的游客。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華邦旅業在旅游綜合體項目開發、泛旅游產業業態規劃、旅游產品創新化設計、旅游產業集群化整合等開創了獨特的開發模式。
在麗江景區開發項目上,一城、兩山、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這七個旅游帶構成了麗江的核心旅游資源。其中,華邦旅業圍繞玉龍雪山打造達50平方公里的“大玉龍旅游帶”,景區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最遠不到30公里。在這條旅游環線上,游客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自主選擇旅游方式和路線。游客既能充分領略雪山美景,又使該區域的冰川資源、草甸植被得到有效保護。
重慶武隆景區,也在華邦旅業的規劃建設之下,用20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窮山惡水”到“金字招牌”的華麗轉身。武隆景區的開發過程中,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龍水峽地縫等景區景點作為進行精品打造,突顯世界遺產魅力;二是打造了夜間演出,張藝謀團隊打造的《印象武隆》,以“消失”為主題,在仙女鎮桃園大峽谷,再現了川江號子的瑰麗與悲壯;三是疏導熱點,擴大景區容量。
歷經時間的考驗,華邦旅業在麗江與武隆規劃開發的成功經驗在德天景區同樣有推廣價值。通過增加旅游供給總量、提高供給質量、調整供給結構、補充供給短板,讓游客進得來、住得妥,印象深。
探索:布局點、線、面,全域旅游留住人、留住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13年,大新縣委縣政府決定引入第三方企業——重慶華邦旅業在大新縣注冊成立廣西大美大新旅游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7億元實施大德天瀑布景區創國家5A級景區項目。在以往集群式開發、合理設計路線、構建環保生態交通的成功經驗指導下,大美大新先期投入1.67億元,邀請英國知名設計師設計,建成游客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在經歷2015年十一黃金周的“考驗”后證實,游客接待能力明顯提升,景區旅游秩序明顯好轉。
全域旅游的建設,實際上就是打造一條更加完整完善的旅游產業供應鏈。臨近大新縣城的恩城,是熱播電視連續劇《花千骨》的取景地——“秘境幽洲” 所在地,秘境幽洲內有鎖心橋、三生池、相思林等景點。根據大美大新公司的規劃,將打造以山水觀光和主題度假為核心的國際一流旅游區。景區至德天瀑布修建二級公路,車程在半小時,實現近距離連通。
恩城景區的打造,將填補大新旅游度假空白,豐富旅游觀光產品,使游客能觀光、能休閑、能體驗,看了就不想走。通過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恩城山水”將成為大新縣打造全域旅游的一條黃金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