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著名僑鄉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向海而生。明清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位于廣東潮州的大城所,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扼守潮汕沿海一座重要的海防前哨。六百多年前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如今仍然雄風依舊的古城,為世代傳述著這里的歷史故事。
大城所號稱“粵東第一城”,是廣東境內四個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作為明清時期潮州府的海防前哨,大城所是東南沿海抗倭的堅強堡壘,至今還保留著明代海防軍事城堡的建筑形制。
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六百多年的古城,城內現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著純樸的民風,建城之初所營造的古井和排水系統至今仍為村民服務。昔日,村民先祖從大江南北匯聚大城所抗擊倭寇,而今官軍的后人世代在此居住,與古城相守。
記者看到,大城所建筑風格獨特,內有三街六巷,縱橫交錯,在經歷戰火洗禮、六百年滄桑歲月后仍顯露出恢弘霸氣。與大多數中國古代防御工事相似,古城外墻高聳平整,高達二丈,內墻則坡度平緩,是易守難攻、一夫當關的堅固堡壘。
當地民俗專家楊遠向記者介紹,大城所建在東里半島,與福建省僅一線之隔,大城所南邊是柘林與南澳之間的海峽航道,是浙閩船只入粵的海上第一門戶。特殊地理位置使東里半島成為潮州府沿海的咽喉門戶之地,及倭寇入侵潮州府必欲攻陷的重要軍事目標,大城所成為抗御倭寇的指揮中心。歷史上,明代朝廷及潮州府多次派出部隊增援,如派大將戚繼光、部將王鳳山、總兵俞大猷等來大城所乃至南澳殺倭平敵。
在楊遠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古城東門“朝陽門”,楊遠介紹,明清時期,東門外便是一片千里煙波,是抗擊倭寇的重要門戶,倭患平息后,先民圍海造田,如今變成村民耕作的一片沃土。在大城所南門內一處石階上,記者注意到一個刻劃在石上的矩形圖陣。楊遠介紹,這是戍守官兵在閑暇時玩樂的游戲,玩法類似于“五子棋”。
2002年,大城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著名作家馮驥才在其主編的《20個古村落的家底——中國傳統古村落檔案優選》一書中,以圖文的形式記錄下大城所面貌,希望推動傳統村落的調查與立檔、保護。
大城所內的古驛站舊址
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早前調研大城所時表示,經過戰火洗禮的大城所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要懷著“敬畏”之心進行傳承保護;要進一步加強組織引導,通過制定“村規民約”,讓村民共同保護好古城。
當地鎮政府一名負責人透露,自2013年以來,古城所在的鎮和社區投入資金近500萬元人民幣對古城開展一系列的建設,其中大部分資金用于整治古城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但鎮、社區財力有限,用于古城保護和管理的資金杯水車薪,古城的管理、保護和發展仍然面臨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