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碑文記載:"在唐、宋、元、明、清各代規模不同,興衰不一。"另載:"宋咸平三年(1000)這里已成為旅游勝地,后晉王朱木岡據為’晉王府柴炭之地’明英宗八年(1433)又成為’晉藩國主香火院’明成化三年(1467)迫于民聲返院還寺,歸還民眾。"懸泉寺上列巖崖石檐,下列百尺汾水,古人贊其曰:"鳥飛聚散,魚躍沉浮,樵子擔荷,漁翁釣游,秀峰環繞,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巖崖造修,恍如云夢,不啻瀛州。"
懸泉寺整個建筑建造在半崖峭壁間,分上中下三層,山門第一景為懸泉滴水,進入山門,便是立著長短不一小木棍的"平安壕"。過平安壕東行,依次有伽藍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堂、經閣樓、七佛洞等人文景觀。伽藍殿面闊三間,大雄寶殿亦面闊三間,深為兩間,坐北向南,背靠石壁,面對汾河,殿內塑有三世佛坐像,臺下左右兩側立反護法金剛。西山墻有壁畫,為十地藥叉神將和十二圓覺,為明代所繪。大雄寶殿東側為地藏殿,懸山式建筑,里面為十殿閆君鐵鑄像(明正德年鑄造),形態逼真,工藝精妙,為珍貴文物。東行數十米,是觀音堂,觀音堂頂上建有經閣樓,從經閣樓后門出來,沿途有仙人洞、打兒窟、水簾洞、龍王殿等景觀,其中著名景點是七佛洞,洞口下方是懸崖,下面距汾河37米,位置險奇,往東便是巧奪天工的古棧道,寬處1.5米,窄處僅0.3米,上覆石檐,下臨汾水,雖歷幾百年,棧道仍保存完好。
懸泉寺坐落在景區內的懸崖峭壁上,坐北朝南,建于高出汾水30米之凹處,有正殿、地藏殿、偏殿、神堂等殿堂16間,占地800平方米。東向100米處有七佛堂,下巖有偏院等建筑。大殿面寬3間、進深2間,單檐歇山頂,施單翹斗拱。內有抹角斜梁梁架,通體彩畫,三面佛臺,存羅漢、神將、人物等壁畫5平方米。地藏殿3間,懸山頂,明正德年間鐵鑄的地藏菩薩、羅漢坐像11尊;殘存泥塑八尊;明嘉靖十八年(1539)鐵鐘一口,四十五年(1566)鐵磬兩只,明、清碑六通。
懸泉寺西側則是著名的汾河二庫,碧水悠悠,平面如鏡。懸泉寺碑記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秀峰環繞,汾水引流,深谷林立,巖崖選修,恍如云夢,不啻瀛州。"看來在一千多年前,懸泉寺已是一處觀光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