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兩處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墨汁滲入致永久污染一事引來全國各方關注。昨天上午,江南時報記者從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綜合執法總隊獲悉,因非法拓印涂污文物被處行政拘留,這在全國尚屬首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南朝石刻?過去的保護措施對今天是否有借鑒意義?借這次事件,南朝石刻的保護工作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案件回顧
非法拓印石刻只為牟利 古玩市場一張可賣3000元
據了解,先后兩次對蕭憺墓石碑和蕭景墓石望柱石刻進行非法拓印的男子,是被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者總隊第二分隊、第三分隊文物保護志愿者,在集體巡查不可移動文物過程中,當場發現并拍照留證的。這也成為警方立案和破案最有力的直接證據。
通過警方調查發現,該男子具有較為專業的繪畫功底,對上述兩處文物進行非法拓印,是為了在古玩市場上進行出售,非法牟利。據悉,名家書法拓印售價不菲,在南京夫子廟等地的古玩市場,一幅上佳的南朝石刻拓片書法要價高達數千元甚至兩三萬元。而該男子把南朝石刻上的文字拓印并復制下來,一張就可以在古玩市場上賣3000元。
蕭憺墓石碑和蕭景墓石望柱石刻均屬南朝文物,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距今已約1500年。其中,蕭憺墓石碑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南朝碑刻,碑文楷書3096字,仍能辨認的尚有2800余字,是書法珍品,全稱《梁侍中司徒始興忠武王碑》,由徐勉(466年—535年)撰文,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書寫。
蕭景墓前石柱則是六朝帝王陵墓石刻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柱,通高6.50米,柱身高4.20米。柱身上方有一長方形柱額,反刻著“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均為反書,字劃清晰,結構嚴整,堪稱書法精品,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書體,稱為“反左書”。
這類書法拓片,在古玩市場受到眾多書法愛好者的追捧,精品拓片往往一頁難求,被收藏玩家奉若珍寶。
現狀
非法拓印涂污文物被行政拘留 在全國尚屬首例
上周六,南京市棲霞區公安分局向外界詳細公布了南京兩處南朝石刻遭非法拓印,違法當事人被處七日行政拘留并處500元罰款的事件。令記者倍感意外的是,僅僅兩天后,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專門為此事,再次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在昨天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市文廣新局對上一次由棲霞區公安分局就此事公布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糾正。南京市文廣新局文化綜合執法總隊副總隊長蔡健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在前次消息發布中,棲霞區公安分局有三處內容不是很準確。
“首先,因非法拓印涂污文物被處行政拘留是全國首例,而不是南京首例。其次,發現這起案件的,并不是普通群眾,而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者總隊第二分隊、第三分隊的文物保護志愿者。這是今年6月才成立的、直接隸屬于市文廣新局的一支專業隊伍。消息中說"接群眾舉報"并不妥當。普通群眾沒有接受過文物方面的專業訓練,并不能準確辨別文物。”蔡健介紹,第三處不準確的地方在于鑒定專家。“文物的保護與鑒定需要專業技能精深的專家才能評判,因此,是由我們局里組織南京博物院兩名石質鑒定專家赴棲霞區進行的現場鑒定,而不是公安部門找的專家。”
10月3日至8日,南京市棲霞區文化旅游局委托宜興金陵文物研究所對蕭景、蕭憺陵墓石刻墨跡污損進行了清洗,目前已基本恢復原狀,前后共花費3.52萬元。據悉,棲霞區文化旅游局還將就此事對當事人展開民事訴訟,要求當事人支付清洗文物的所有費用。
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420年—589年)的帝后陵、王侯墓前的石刻,位于南京市及其附近的丹陽市和句容市一帶。南朝建康城最鼎盛時甚至超過了唐代的長安城,然而只有南朝陵墓石刻部分被保留了下來。目前現存南朝陵墓石刻33處,其中帝陵12處,王侯墓20處(包括失名墓8處),陵區入口1處,分別分布在棲霞區13處、江寧區7處、句容1處、丹陽12處。
保護措施
南朝石刻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隨著歲月的侵蝕,南朝石刻的風化日趨嚴重。尤其是最近30年,在酸雨的侵蝕下,南朝石刻風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周邊的地形、地勢的變化也對南朝石刻的保護有影響。”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處長吳靖說,“社會在進步,城市要發展,江寧石刻的風化程度,就比棲霞石刻的風化程度相對要好一點。畢竟,棲霞是化工區,酸雨嚴重。但用肉眼來看,是分辨不出來的。目前整個石刻都是這種狀況。”
以前:
建碑亭與化學保護
其實,南京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展開對野外南朝石刻的保護工作。當時受技術手段的限制,保護文物沒有什么先進的化學手段。所以,最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就是給石刻蓋個“屋子”,讓它“住”。
吳靖介紹,蕭憺墓石碑外的碑亭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文物管理委員會建的。“當時為什么要建碑亭?因為當時在南朝石刻里面,這個蕭憺墓石碑的保護狀況是最差的。怎么辦?大家想來想去,決定蓋個碑亭。”現在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令人想不到的是,原來保護最差的蕭憺的碑刻,現在卻變成保護最好的。”反而是當初保護得很好,不需要建碑亭的石刻,現在風化得非常嚴重,有些石刻的面部表情都已模糊。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南京曾對南朝石刻做了一次化學手段的保護。現在30年過去,化學保護的弊端已經開始顯現。“你現在再去看,很明顯能看到石刻表面的材料已經老化、變黃,顯得非常扎眼,給人感覺石刻的本體是斷開的。”吳靖說,隨著這些化學材料的老化和脫落,還會把石刻原本的部分粘連下來。而在當時,這種化學保護手段其實是備受贊同的。
現在:
組建文保志愿者隊伍巡查
據了解,目前來看,南京對石刻的保護其實是最好的。除了在石刻周圍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控外,有的石刻還有亭子遮風擋雨。此外,由南京市文廣新局在今年6月剛剛成立的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者總隊也對野外文物的保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市文廣新局文化綜合執法總隊二支隊支隊長姜繼榮告訴記者,自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組建起來以后,平均每月都有20條左右的巡查記錄,“目前對破壞文物行為有重要價值的線索已經掌握了8條。”
未來:
將納入南京總體城市規劃
偷拓石碑、石柱書法事件中的“受害者”—蕭憺碑雖然有碑亭、鏤空鐵門和大鎖保護,卻仍然阻擋不了被人偷拓涂污的命運。
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處長吳靖介紹,他們目前正在和國家文物局下屬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請該院做南朝石刻的保護規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文物保護方面最頂級的部門,所以我們找他們合作。”吳靖表示。
據介紹,本次的南朝石刻文物保護規劃不僅僅是一個文物保護的規劃,將來還要納入南京總體城市規劃中。吳靖透露,本次規劃不完全是對南朝石刻本體的保護,也包括對石刻周邊環境的保護和控制。“主要是對南朝石刻保護建筑的體量、高度、色彩,都會有所控制。”目前,江蘇省文物局正在上報一個科研課題,南京市也報了。“這個課題由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牽頭,內容就是對南朝石刻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