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賞菊”在明代就是“濟南八景”之一,《山東通志》把千佛山與佛慧山混稱,所以“佛山賞菊”是指千佛山、佛慧山一帶山林間秋日菊花盛開、菊香彌漫山間的一種生態景觀。明朝人邊貢在《九日登佛山》詩中曾有"背領丹楓直,垂巖紫菊肥"的贊語。明朝詩人劉敕、朱崇勛,清朝詩人朱曾、朱照等也都留下了秋日登千佛山賞菊的佳句。據志書記載,千佛山南側原有“賞菊崖”,是古人賞菊處。為使人們更好地觀賞這一景觀,一九八四年,在山頂巨石上建起了"賞菊閣",每年金秋時節,登山賞菊的游人絡繹不絕,人們在閣內,賞著山菊,飲酒作賦,享受秋日濟南的美麗景色。
恢復“佛山賞菊”景觀
“佛山賞菊”中賞的菊花是指野菊,生長于崖畔壑間、路邊山野。由于城市發展千佛山、佛慧山變成“城中山”、到山上健身鍛煉的市民、游人大量增加,對野菊自然生長的環境造成一定破壞,為滿足市民“佛山賞菊”的期盼被列為市城市園林綠化局工作的日事議程。
千佛山賞菊閣
近年來,千佛山風景名勝區積極開展恢復“佛山賞菊”歷史文化景觀的研究探索工作:一是深入挖掘“佛山賞菊”的歷史文化內涵,對“佛山賞菊”這一重要的生態景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運用現代生態理念及技術措施恢復佛山賞菊。在保護原有野生菊花的基礎上,廣泛栽植多種菊科植物,并在山林間播種野菊,重點打造展現歷史風貌、體現野趣的生態景觀。千佛山景區初步形成了以東上山路地栽野菊、千頭菊為主要觀賞路線,經茱萸園、桃園、梨園、文昌閣、歷山院等景點,一直延伸至山頂賞菊閣的賞菊路線,沿路大面積片植千頭菊、野菊6000余平方米,并將歷山院作為集中展示區,展出雙龍戲珠、孔雀開屏、金獅獻瑞等造型各異的扎菊10余組;同時在正門至歷山院的主山路上沿途擺放扎菊18組,擺放品種菊2000余盆供游客觀賞。佛慧山景區在通往黃石崖遺址造像的主游覽路兩側,按照從品種菊到地被菊再到野菊自然過渡的游賞思路布置。在黃石崖入口廣場布置以各種品種菊、國慶菊為主的花卉植物造型,配以黃石崖造像中“飛天”符號讓游人流連忘返。在櫻花廣場、旱溪、智慧禪心等景觀節點片植小菊、千頭菊、黑心菊、金雞菊等,并安放了兩組小沙彌愈顯純真活潑可愛;在黃石崖造像游覽路兩側巖石及遺址周邊點綴的小懸崖菊,與路邊林下的野菊相得益彰,交相呼應,共栽植各類菊科植物20萬株。二是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與山東師范大學合作,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對景區內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其中有菊科植物47種,對有利用價值的野生菊類資源進行重點研究,選擇黃瓜菜、全葉馬蘭等耐陰野生小菊等就地進行生態保護,加強野生菊花品種的研究、培育和利用。
“金秋十月,佛山賞菊”系列活動
在恢復“佛山賞菊”景觀的基礎上,千佛山風景區今年首次舉辦“金秋十月,佛山賞菊”系列活動,時間從10月20日至11月9日,作為金秋園林的一個亮點呈現給廣大游客。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一是景區專門編排了“佛山賞菊”情景劇,以歷史穿越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大舜、秦瓊、辛棄疾、李清照等歷史上的濟南名人,秋日登千佛山賞菊的情景,極具看點,令人耳目一新。二是舉辦“菊花大講堂”,邀請植物專家現場講授菊花養植技術,為養菊愛好者答疑解惑。三是組織開展“菊花秀”,市民可將自己家養的菊花送到景區“秀一秀”,景區將組織評獎和集中展示。四是開展“佛山秋色”攝影比賽,廣大攝影愛好者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千佛山的美麗秋色,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互動方式發送美圖,來贏取景區送出的精美獎品。五是菊花產品展銷,菊花飾品、菊花糕、菊花酒、菊花茶等各類菊花產品應有盡有。
據統計,本次活動共建造菊花立體植物造型7處,布置品種菊10000余盆,千頭菊1450盆,小菊1700盆,懸崖菊1000盆,以龍、獅子、孔雀、鳳凰、花瓶為主題的扎菊造型10余組,小立菊造型18對,野菊、千頭菊等各種地被菊31萬株。
屆時,歡迎廣大市民游客到千佛山登高、賞菊、品茗、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