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名勝區 » 正文

      太白山:保護為主 做美麗中國的生態旅游典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7  

        2015年2月,中央領導在聽取陜西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曾對太白山的保護發展做出重要指示:“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諸多功能。秦嶺之中的太白山更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頌。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于諸山最為秀杰,冬夏積雪,望之皓然’。白居易遠望太白山,執筆在壁上也寫下了‘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的詩句。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

        回溯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2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上世紀90年代,以楊文洲為代表的太白山旅游奠基者從“伐木”到“護林”,辦起眉縣湯峪森林公園(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前身),發展到目前以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區和秦嶺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的太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以保護為主,合理性開發,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每一個太白山人所堅守的責任。

        被譽為“中國人的中央公園”的大秦嶺,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認的全球200個主要生態區之一,是“全球第83份獻給地球的禮物”,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并稱為“地球三姐妹”,是全世界公認的自然天堂。秦嶺山系景觀萬千、名山薈萃,珍稀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遍布,各類森林公園與水利風景區多達百余處。而海拔3771.2米的主峰太白山,則是秦嶺天然奇觀與深邃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僅是我國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還以中國海拔落差最大、垂直景觀最神奇、道教文化最深邃和人文典故最豐富而列于世界名山之林。地質地貌、山岳冰川、湖泊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觀、奇花異草……構成了太白山完整而完美的世界級生態旅游景觀體系,堪稱華夏山川之脈,九州自然之源,東方大美之本。

        天賦異稟的生態資源

        太白山以高、寒、險、奇、秀的特點聞名于世,屹立于華夏。“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唐宋以來,有多位古今名人學士曾慕名游覽太白山,留下100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于諸山最為秀杰,冬夏積雪,望之皓然”。李白《古風》其五中寫道:“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還有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在太白山下的周至縣當縣尉時寫就的《祗役駱口因與王質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平生煙霞侶,此地重裴回。今曰勤王意,一半為山來。”此山即指太白山。

        太白山居于暖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自然環境優越,生態系統良好,生物種群呈南北過渡、東西承接、四方雜居、種類繁多的特點。因此太白山便成為秦嶺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少有的生物資源寶庫。

        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類之血雉、紅腹角雉及獸類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禽異獸于太白山繁衍生息。然而最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觀則是第四紀冰川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地貌形態。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紀末次冰川遺跡,它發生在距今約六七萬年前的更新世末,被稱為“太白冰期”。這一時期為太白山留下了拔仙臺、跑馬梁、石海、石陣、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等高海拔地質奇觀。

        太白山諸峰競秀,奇觀無數的自然景象,記錄在自古以來的史書和專著里,而真正走向人間并被普通百姓所認識的時間并不是很長。1991年,以開山伐木為主業的眉縣湯峪林場在時任場長楊文洲的帶領下,為守山護林辦起了眉縣湯峪森林公園,完成了太白山從“伐木”到“護林”的生態旅游初步思路。

        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迅速成為秦嶺山系的熠熠明星,隨后周邊各地的林場紛紛來到太白山學習先進經驗,秦嶺山系的森林生態旅游逐步興起。如今,依托秦嶺自然生態優勢,大秦嶺生態旅游已經突飛猛進,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超過5000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突破千億元。大秦嶺旅游的突破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自始至終都有一面旗幟,那就是太白山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做出的生動實踐。

       
       
      [ 風景名勝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風景名勝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