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條例規劃,中山路騎樓將延續固有的風貌特色。資料圖片
如今,南洋風格的騎樓,只有在老城區才能看到。如何能留住美麗廈門的“鄉愁”呢?
昨日,廈門市規劃委副主任吳振志參加廈門市政府網訪談時透露,《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保護條例》已通過人大一審,該條例生效后,歷史風貌建筑、歷史街區等的保護工作將有法可依,且歷史風貌建筑的認定、保護性改造的要求等也將得到進一步規范。
吳振志還透露,為提升沿海一線步行系統,演武大橋上將規劃建設人行觀景平臺。同時,還將對中山路盡端的廣場實行以僑批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計提升,激活舊城活力。
維持廈門老城區建筑格局
作為廈門歷史最核心的記憶,傳統特色的閩南建筑和具有西洋裝飾風格中西合璧的居住建筑和教堂等,都是老城區風貌的特色之一。
吳振志透露,正在起草的《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保護條例》目前已通過人大一審,“該條例生效后,對歷史風貌建筑、歷史街區等的保護工作將在法律層面得到保障,并且歷史風貌建筑的認定、保護性改造的要求等也將得到進一步規范”。
屆時,中山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大同路、開元路、升平路兩側建筑功能將以傳統商業功能為主。此外,騎樓、建筑的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將延續該路段固有的風貌特色,留住美麗“鄉愁”。
據介紹,在該條例的框架下,規劃部門還將組織對全市范圍內尤其是舊城片區歷史風貌建筑的調查和增補工作。
同時編制《歷史風貌街區主要街道(騎樓街)風貌立面控制城市設計》進一步指導舊城建筑翻改建工作。
此外,規劃部門還將成立歷史風貌建筑評審委員會以應對舊城歷史風貌建筑的日常審批工作,進一步理順歷史風貌建筑的規劃管理工作。
打造“山海城”步道系統
廈門老城區文化歷史積淀深厚,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吳振志透露,規劃部門已規劃了一條從和平碼頭到廈大白城的濱海步行道,同時梳理BRT第一碼頭站和輪渡周邊的景觀環境。“對于沿線成熟地段,將先期建設,從目前的條件來看,沙坡尾這一段比較成熟,先期將重點打通壽山路到白城這一段。”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升沿海一線步行系統,演武大橋上還將規劃建設人行觀景平臺。同時,在沙坡尾避風塢段設置天橋,對堤岸、步道重新整理,梳理步行空間,打造“山、海、城”步道系統。
規劃部門還對舊城公共空間進行了分類梳理,對一些重要的市民生活節點進行了景觀風貌提升設計。在提升中,特別重視對歷史文化要素的提煉,例如僑批文化。
廈門作為歷史上僑批文化的重鎮,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成為福建僑批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吳振志透露,廈門的僑批文化集中地正是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對于中山路盡端的廣場,將進行以僑批文化為主題的景觀提升設計。”目前,該設計正在征求各部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