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施工技術 » 正文

      改良種植土的實用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底淤泥及堿渣土、粉煤灰改良為種植上的實用技術

        適用范圍

        廢棄物(堿渣、粉煤灰、海灣泥)資源化、產業化、園林綠化、鹽堿地開發利用、海防林建設等領域。

        主要技術內容

        一、基本原理

        海灣泥具有土壤的基本性質、但含鹽量高、粘粒含量高、無土壤結構,利用粉煤灰改變海灣泥中粘粒含量比例,提高滲透性,有利于脫鹽和改變海灣泥孔徑大小的比例以及水鹽運動;摻拌堿渣土,一方面可改變海灣泥的通透性,更主要的是利用堿渣中豐富的活性Ca2+,使其有利于土壤結構的形成和防治混合基質脫鹽后的堿化。堿渣土制備原理主要是粉煤灰中SiO2、Al2O3、Fe2O3、CaO等物質在潮濕環境能與堿渣中的Ca(OH)2。等發生反應,生成一系列水化產物一凝膠,從而改變堿渣的物理化學性質。

        二、技術關鍵

        1.海灣泥吹填、脫水;

        2.堿渣物理性質的改變,即堿渣土的制備、脫水;

        3.粉煤灰、堿渣上與海灣泥的摻拌比例;

        4.淺密式排鹽工藝;

        5.三種物質混合基質即“新土源”的脫鹽、控鹽、培肥熟化。

        典型規模

        年消納堿渣20萬噸,粉煤灰2萬噸,海灣泥60萬噸,生產“新土源”80萬噸。

        主要技術指標及條件

        一、技術指標

        物理性質:質地為粘壤土,容重1.l-1.3(g/cm3),滲透系數為n×10-4?n×10-3cm/sec,孔隙度50?58%;

        化學性質:CEC為15?20me/100g土,pH<8.3,全鹽含量<0.3%,堿化現象明顯減弱,040cm內無堿化現象,土壤膠體吸附的Na+量大大減少,土壤中Ca2+/Na+>3.0,各重金屬含量至少符合土壤環境質量三級標準。

        二、條件要求

        廢棄物市場的整頓、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廢棄物綜合利用相關優惠政策的落實、廢棄物處理的場地建設。

        主要設備及運行管理

        一、主要設備

        攪拌設備、翻倒設備、低位真空設備、運輸設備、淺密式排鹽設備(包括波紋盲管)等,傳送帶、發電機、挖掘機、推土機、拖拉機、圓盤耙、旋耕犁等農機具。

        二、運行管理

        吹填、熟化(凍融、干濕交替、摻拌和自然淋洗幾個階段在土場需一年左右的時間:由于氣候雨量的因素,在應用于綠化工程之前,需在綠地工程現場(已做完地下工程)進行曬垡和進一步熟化及自然脫鹽階段,大約需要1個月時間,然后可直接用于秋植,或用于轉年春植。上述全部生產過程需要大約一年半到2年時間。“新土源”工藝過程要求在使用時有一個時間上的提前量,使得“新上源”的生產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吹填、熟化、摻拌、曬垡、脫鹽及生物改良等過程,使其本身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并使其在海底階段沉積的有機物得到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循環生產,預計2年為一個循環周期。

       
       
      [ 工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工程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