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6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正盡力將自身轉變為由19個“超級地區”組成的國度 ,副題:規劃的這些城市群遠大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群 中國的城市化是個奇跡。如今其城市人口已增至40年前的5倍。到2030年全球約1/5城市居民將生活在中國。鑒于更大城市與更高生產力和更快經濟增長息息相關,中國已制訂重繪地圖的新計劃。其理念是促進龐大城市群崛起——這些城市群以多個大城市為中心,周圍簇擁著數十個規模相對較小的城市。該計劃旨在打造19個城市群,約占中國經濟活動總量的9/10。其中3個已逐漸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
在一些城市規劃人員看來,該戰略相當誘人。他們把這些城市群視為增長引擎,將把中國轉變為更富裕和創新大國。某化工廠的安全經理胡秋萍(音)就是此類“城市先遣隊”的一員。她家住無錫,高鐵已令該市與上海之間的火車行程從2小時縮短至29分鐘。每周一、周五她在無錫上班,周二至周四去上海總部工作。開始她以為自己的通勤模式與眾不同,但事實上,“每天我都能在火車上看到熟悉的面孔。”
對倫敦或曼哈頓附近住宅區的居民來說,胡這樣乘火車上下班的方式并不陌生。但三個特征使中國的超級地區不同尋常。首先是規模。大東京區是全球目前最大的城市群,約4000萬人口。但當胡所在的長三角城市實現完全相連時,人口將幾乎4倍于大東京區。其次,中國城市群內的交通速度超過其他國家,尤其是城際高鐵,從而有效擴大了城市群的切實覆蓋面積。第三種區別是 “由上至下”的特性。中國絕非唯一希望將把各地城市交織在一起的國家,但能比多數國家實施更強力的干預。
城市群的龐大一體化勞動市場使用人單位更容易招聘到人才,企業聚集更容易使當地形成特色供給鏈,知識也能更迅速傳播。經合組織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城市人口翻番能使生產力增長2%至5%。多項研究發現,在中國這種潛在收益甚至更大。
紐約大學的博塔伍德表示,若有效融合,龐大規模將使中國的城市群達到別國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水平。這將類似于英格蘭在工業革命期間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別。但迄今,這還是中國的愿景。在確認的19個城市群中,僅有少數幾個已公布具體規劃。
即便如此,有關中國城市群經濟收益的跡象仍令人鼓舞,例如被納入長三角超級區域的很多地方生產力已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各地尤其是沿海城市集中化的趨勢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