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國家林草局: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轉變為以國家公園為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7-09  來源:澎湃新聞  
        “從現在起,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逐步從以自然保護區為主轉變為以國家公園為主。”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辦公室副主任唐芳林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說。
      在7月6日至8日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上,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及管理問題成為與會人士熱議的話題。
        唐芳林在論壇中表示,今年三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設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并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將所有自然保護地納入統一管理,這意味著中國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唐芳林說,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以往“搶救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問題愈發凸顯。
        始于1956年的現代自然保護運動發展至今,雖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十多種保護地類型,數量超過10000處,面積約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8%左右,基本覆蓋了我國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重要自然遺產資源,但包括缺乏統一空間規劃、交叉重疊、存在保護空缺、產權不明晰、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自然保護地發展的瓶頸。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明確提出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明確:“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最重要類型之一,屬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域,納入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范圍,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對我國原有的,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保護地體系重新進行洗牌,這是我國重建科學、與國際接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大轉折點。”唐芳林說,與一般的自然保護地相比,國家公園在我國范圍更大、生態系統更完整、原真性更強、管理層級更高、保護更嚴格,突出完整和原真,在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
        對此,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教授雷光春在論壇上表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要建的國家公園不應是純粹的自然生態系統,它還應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雷光春說,國家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還應強調社區的發展,強調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融合,強調人們通過生態環境體驗激發出保護自然、關愛環境的積極性。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