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拉·阿利莫夫來到深圳。他非常驚訝深圳的城市面貌,用了三個“特別”來形容——“特別舒服、特別干凈、特別綠色”。
這三個“特別”正是深圳城市的魅力與引力,也是深圳人的驕傲與幸福。
對深圳人而言,這座到處是公園與花園、隨處可見綠與花的城市,既是美麗家園,也是生態(tài)樂園。
千園之城,每兩平方公里一個公園
在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942個各類公園,平均每兩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公園。
這些公園織起一張綠色的網,保護著深圳最優(yōu)質的綠色生態(tài)資源,裝點著深圳人日常起居與點滴生活。
深圳不但公園數(shù)量眾多,而且布局科學、功能完善。重要的是,這些公園全部免費開放,且沒有圍欄,完全融入城市。市民既能“推窗見綠、500米見園”,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隨時隨地可體驗公園的悠閑舒適、自然里的鳥叫蟲鳴、社區(qū)里的青草花香。
2004年,深圳提出三級公園體系,即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qū)公園。
自然公園方面,深圳將近郊山體拓展建設為各類郊野(森林)公園,2443公里的綠道和200公里的遠足徑,將山林海岸串聯(lián)成網,讓市民能更便利地體驗深圳自然之美。
城市公園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游憩和娛樂服務。特別是近幾年新建的公園均配有五星級標準的洗手間、淋浴房、書吧;公園里的兒童游樂設施安全無毒;塑膠跑道采用高科技材料鋪設,跑起來不傷膝蓋;避雨棚雨天可遮雨、夏季可乘涼,當溫度超過35度時會自動噴霧降溫……公園里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設施都“暗藏玄機”,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情懷。
社區(qū)公園是市民最便捷、最貼心、最易達的綠色公共空間。深圳市政府一直把社區(qū)公園建設列為十大民生實事來抓,并列入政府績效考核。
深圳的公園,各有主題,各有特色。
2017年11月1日,深圳人才公園一開園就成了網紅,這是全國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人才與歷史景觀墻、人才雕塑園、人才功勛墻等設施都在突出人才的主題;行走在漢字部首長廊、最美公式長廊里,你會發(fā)現(xiàn)平時看起來枯燥的學術元素竟然也能這么美;市民通過網絡預約即可在公園的求賢閣里免費聽一堂院士大家的講課。在這座靠“人才”創(chuàng)造起來的城市,人才公園時時處處傳遞著深圳的人才觀以及奮勉向上、成長成才的城市文化。
香蜜公園2017年開園,一條空中棧道在10多萬平方米的荔枝林頂穿過。公園配有3個足球場、6個籃球場、7個網球場等你馳騁、揮灑汗水。公園還有一片玫瑰園,設立了婚姻登記處和中西禮堂,浪漫至極。
連續(xù)舉辦11年的“公園文化節(jié)”已成為“深圳市民的節(jié)日”,累計吸引4000多萬市民參與。試想一下,坐在蓮花山公園的草地上,聽著鋼琴家郎朗在不遠處演奏,是怎樣的一種體驗?草地音樂會、海岸音樂會以及森林音樂會等這些高格調、高品質的活動每年都有舉辦,深圳市民的福利真是不少。
深圳計劃到2020年,全市公園總數(shù)超過10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著名花城,花景花事花漾心情
今年春節(jié)前夕,家住深圳坪山的居民陳女士突然發(fā)現(xiàn),坪山大道牛角龍突然多出了一片五彩斑斕的花海。這正是深圳2018年初全新打造的牛角龍花田,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ㄌ锓被ㄥ\簇,有規(guī)模、有顏值,從高空俯瞰宛如多彩綢緞裝扮的童話世界。
姹紫嫣紅的三色堇、紅彤彤的一品紅、五彩繽紛的繡球……行駛在被稱為“深圳名片”的深南大道,如同觀看流動的花海。3-16米寬的中間隔離帶花卉景觀以海浪的形狀為原型,通過不同顏色的時花搭配,長方形的花帶中增加圓形的色塊,描繪出一條連續(xù)的、流動著的花海景觀,呈現(xiàn)出簡潔、大氣、繽紛的迎賓大道。
深圳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繁花似錦。2017年啟動的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動計劃讓深圳從綠城變花城。
立足全域,對標國際,深圳營造花景大道、花漾街區(qū)、立體花廊、街心花園等不同尺度的植物主題花卉景觀,形成一路一花的特色。
目前,23條花景大道、79個花漾街區(qū)、151個街心花園已將“花”深度植入深圳城市的肌理。
根據(jù)規(guī)劃,2017年-2019年,深圳每個區(qū)每年新建一個特色花卉公園,突出公園“主題花卉一園一特色”。
越是在城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深圳的綠化美化越格外精心。
地面綠化空間緊張沒關系,空間綠化實現(xiàn)立體綠化。路燈桿上綻放了鮮花,天橋兩邊長出了綠植,街道圍欄上掛上了花袋,公交車站出現(xiàn)了花池,商業(yè)街區(qū)變成了時尚精致的花漾街區(qū)。
目前,全市立體綠化面積達到66萬平方米。這些立體綠化不但養(yǎng)眼,還裝點心情,重要的是,生態(tài)效益也在逐步體現(xiàn)。2017年6至8月份測得城市熱島效應強度為1.33攝氏度,比2016年下降0.2度。
裝點心情的不僅是繽紛的花,還有豐富的花事活動。
“深圳市毛棉杜鵑花會”已連續(xù)成功舉辦了3屆,每年都吸引深圳和港澳的大量游客前往觀賞。洪湖公園荷花展、蓮花山公園簕杜鵑展、人民公園月季花展和園博園茶花展等賞花活動也都在每年如約而至。深圳還組織編寫了《深圳賞花日歷》《草木深圳》等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讓公眾了解深圳的花類和花期。
可以想見,到2019年,當深圳建成60條以上的花卉景觀大道、30個以上的花卉特色公園、222個花漾街區(qū)、444個街心花園時,置身其中一定特別容易擁有花漾好心情。
保護修復,城市自然里外和諧
每年2月,深圳灣東段的紅樹林生態(tài)公園都會迎來一批尊貴的客人,它們臉如包公、嘴似琵琶,它們是全球僅存2700只的黑臉琵鷺。
別小看這黑臉的鳥兒,它正是檢驗濕地環(huán)境的風向標。它們能否“食無憂”,種群數(shù)量能否得以壯大,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否健康的最典型指標。而深圳灣濕地就是黑臉琵鷺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也是其他眾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冬天,這里除了黑臉琵鷺,還有大量的鸕鶿、小白鷺、琵嘴鴨等水鳥在灘涂上。全球共有9條候鳥遷徙路線,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的深圳灣正好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通道上。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這條遷徙路線上的許多鳥來到深圳灣,每年都有近10萬只候鳥在這兒過冬。
目前,深圳共有4個自然保護區(qū)和9個濕地公園,占地1172.3公頃。野外調查和資料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共有高等濕地植物219種、野生動物498種。
整個深圳灣、福田紅樹林保護區(qū)與隔海相望的香港米埔濕地一起,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鳥類遷徙中轉站和“加油站”,成為全國城市中心自然保護區(qū)的典范。目前,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正在抓緊建設,中國紅樹林博物館也在按高標準進行籌建。
生態(tài)濕地人與候鳥和諧相處,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正成為深圳的又一“軟實力”。
深圳創(chuàng)森以來,既抓“面子”,也不忘“里子”。投資10.6億元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進行森林撫育、林相改造;全面推動綠色生態(tài)水網建設,把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推動污染治理進程、提高治水治污效益的重要抓手,新建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等9個濕地公園;投資100多億元完成11條河流流域水環(huán)境整治及帶狀森林建設,建立多樹種、多層次的水源保護林生態(tài)防護體系。
為提高深圳城市系統(tǒng)在應對暴雨等自然災害時的“彈性”,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海綿公園型綠地建設指引》,指導全市各區(qū)海綿綠地的實施落地。2017年,全市完成13個海綿公園綠地建設,其中香蜜公園、西灣紅樹林公園的海綿技術系統(tǒng)應用,有效提升了綠地的綜合生態(tài)效益。
保護與修復讓深圳“里子”和“面子”都綠色和諧又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