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青青,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上盛開著五顏六色的小花。走進尕秀村,一排排民族特色房舍鱗次櫛比,屋前屋后干凈整潔,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個小村莊在成為甘南州創建的第一批“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村”后,“變身”成為旅游專業村,如今成為了一處“宜游宜業宜居”的生態旅游村莊。
“旅游資源變為資產入股景區,曬銀灘帳篷城共有108頂帳篷,82戶貧困戶每戶一股,每股15000元;尕秀以集體土地入股帳篷城,帳篷城公共設施全部由政府投資,最終分紅比例按“334”模式,即集體經濟分紅30%,一般戶分紅30%,貧困戶分紅40%。”碌曲縣尕海鎮黨委書記蘇努東珠介紹,“八月底我們將要完成分紅,我們分紅的依據就是“334”模式。”
近年來,有些牧家樂去年收入甚至達到13萬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旅游業的發展、從業崗位的增加,讓群眾從牧場走向市場,從做家務走向做生意,許多群眾把牲畜賣掉專門從事旅游服務業,草場得到休養、生態不斷改善,實現了“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雙豐收。
為了進一步延伸生態畜牧業和文化旅游業相輔助發展的產業鏈,根據尕秀村發展實際,圍繞特色旅游專業村定位,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際,11項富民培育產業的打造初見端倪,使自駕游營地建設、智慧牧場、老村藏街改造、村史民俗博物館建設進入規劃成熟期,真正用“互聯網+”引領兩大支柱產業為尕秀村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為群眾增收致富奠定堅實基礎。尕秀村的興旺,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綠色崛起: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旅游資源變為資產入股景區,曬銀灘帳篷城共有108頂帳篷,82戶貧困戶每戶一股,每股15000元;尕秀以集體土地入股帳篷城,帳篷城公共設施全部由政府投資,最終分紅比例按“334”模式,即集體經濟分紅30%,一般戶分紅30%,貧困戶分紅40%。”碌曲縣尕海鎮黨委書記蘇努東珠介紹,“八月底我們將要完成分紅,我們分紅的依據就是“334”模式。”
近年來,有些牧家樂去年收入甚至達到13萬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旅游業的發展、從業崗位的增加,讓群眾從牧場走向市場,從做家務走向做生意,許多群眾把牲畜賣掉專門從事旅游服務業,草場得到休養、生態不斷改善,實現了“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雙豐收。
為了進一步延伸生態畜牧業和文化旅游業相輔助發展的產業鏈,根據尕秀村發展實際,圍繞特色旅游專業村定位,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際,11項富民培育產業的打造初見端倪,使自駕游營地建設、智慧牧場、老村藏街改造、村史民俗博物館建設進入規劃成熟期,真正用“互聯網+”引領兩大支柱產業為尕秀村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為群眾增收致富奠定堅實基礎。尕秀村的興旺,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綠色崛起: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