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消息:9月14日,在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條例(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這意味著,我區將把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納入法治軌道。
“我區地處西北內陸、黃河上中游地區,位于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態功能,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著黃河上中游及華北、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生態立區戰略,自治區政府組織編制了《寧夏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目前已經過國務院同意,今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表示,生態保護紅線是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按照中央要求,必須將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納入法治軌道,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保障和維護國家和自治區生態安全,制定《條例》十分必要。
草案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等內容,從編制規劃、開發活動準入、審批備案和已有活動的處理等方面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草案明確將建立針對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功能、保護狀況的生態保護紅線評價制度,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明確建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制度,對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我區地處西北內陸、黃河上中游地區,位于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態功能,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著黃河上中游及華北、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生態立區戰略,自治區政府組織編制了《寧夏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目前已經過國務院同意,今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表示,生態保護紅線是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按照中央要求,必須將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納入法治軌道,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保障和維護國家和自治區生態安全,制定《條例》十分必要。
草案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等內容,從編制規劃、開發活動準入、審批備案和已有活動的處理等方面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要求;草案明確將建立針對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功能、保護狀況的生態保護紅線評價制度,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明確建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制度,對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