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祁連山下好牧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玉宏  
        

      青海綜合施策保護草原生態成效顯著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有一處祁連山脈環抱的草地,這里曾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其中又以野生牦牛居多,因此被當地人稱作“野牛溝”。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里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變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經過近些年的大力整治,黑土灘再次煥發出生機,如今又是一幅雪山映草地、牛羊成群現的美麗景象。

            已經在祁連縣工作了近30年的祁連縣草原監理工作站副站長馬彥武告訴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青海省派出科研團隊開展治理黑土灘的科技攻關,終于摸清了黑土灘的形成原因,也培育出了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生長的優良牧草。“這里單播了一些青海草地早熟禾,再往里的一些區域,混合播種了青海冷地早熟禾、垂穗披堿草、青海中華羊茅等適合青藏高原氣候的草種。”馬彥武說。

            2014年至今,祁連縣依托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退牧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累計治理黑土灘約1.1萬公頃。通過治理,黑土灘草地植被蓋度從以前的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平均高度達到50厘米以上。

            上世紀末,隨著牧區人口增長、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趨于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先后實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等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態補獎等重大政策,全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呈現出好轉趨勢。

            監測資料表明,2011年至2016年,青海退牧還草工程區內外覆蓋度和鮮草產量對比明顯,增幅分別為7.86%和每畝57公斤,三江源地區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蓋度由2011年的74.2%提高到目前的77%,鮮草產量每畝由175.06公斤增加到217.32公斤。青海湖流域草地覆蓋度也由2011年的55%提升至68%,每畝鮮草產量由196.07公斤增加到207.58公斤。全省草原鼠害危害面積從最高時的1.43億畝下降到2016年的8542萬畝。大多數地區草地鼠蟲害由重度危害轉為中度或輕度危害,危害程度下降,控制效果明顯。

            多年草原保護建設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產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青海湖水位連續9年上升。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態補獎等重大政策的實施,也使牧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自2011年開始,第一輪草原補獎年人均為2588元。2016年全省開始落實新一輪補獎政策,在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年落實補獎資金24.13億元,在全國率先設立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到2017年,全省草原生態管護員達42778名,初步建立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進一步強化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區的核查監管力度。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累計核發草原補獎資金169.75億元,近80萬牧民享受到政策實惠。

            保護草原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自2008年起,青海以建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草地生態畜牧業,擴大舍飼、半舍飼養殖規模,調整畜群結構,加快牲畜周轉,優化放牧方式,靠天養畜逐步向建設養畜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功能為主”到“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理念創新,從“散戶為主的小農經濟”到“合作股份制為主”的經營方式創新。目前,全省已組建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戶入社率和牲畜、草場整合率分別達到72.5%、67.8%和66.9%,舍飼、半舍飼養殖牲畜達324.8萬羊單位,天然草場的放牧壓力得以切實減輕,草原生態保護成效得到有效鞏固。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