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網紅草”被毀表明景觀設計存在缺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0-31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萌  
            游人蜂擁而來,深受追捧的植物美景被踩得凌亂不堪。游客素質固然有待提高,景觀設計其實可以更加科學合理,提前規避潛在的風險。

            在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公園,辛勤養護3年的粉黛亂子草3天被毀。近日,這條新聞可以說刷遍了朋友圈,在網絡媒體上頗受大家關注。

            粉黛亂子草又名毛芒亂子草,為多年生暖季型草本,株高可達30-90厘米。夏季為主要生長季,全株綠色。花期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花穗呈云霧狀。開花時,綠葉為底,粉紫色花穗如發絲從基部長出,遠看如紅色云霧,非常夢幻。

            粉黛亂子草適合種植于城市公園、開放空間,利用強烈的季相反差,營造統一、集中而又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特色植物景觀。

            據了解,杭州濱江公園這片粉黛亂子草花田占地約10余畝,粉黛亂子草從澳大利亞進口,在2016年G20會議期間種植。種植時非常小心,因為它們一壓就倒,而且極易長蟲,負責管理這片花田的鄭仙花老倆口像伺候孩子一樣悉心呵護著。好不容易熬過了3年,怎料因為社交平臺的傳播,這片花田成了“網紅打卡地”,大批游客爭相前往。很多人來拍照時,完全不顧及花的感受,要么從花田中穿行踩過,要么一屁股坐在花田中,原本挺直的粉黛亂子草一大片一大片地被壓倒。鄭仙花被逼無奈,只得將草全部割斷,以保證整片粉黛亂子草能存活下去。

            無獨有偶,近來相似的事件在其他地區也頻頻發生。位于成都麓湖的一片粉黛亂子草被拍照游人踩得凌亂不堪,河南鄭州鄭東新區龍湖濕地公園大量粉黛亂子草被踩踏損壞。

            針對這類事件,社會普遍認為游客素質低下。其實,從園區設計角度來看,也應有所反思。

            為何那么多人不惜以破壞景觀換取幾張自拍?無非是因為植物稀奇且好看,想親近它。那么,是否可以通過更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既滿足了游客這種渴望親近植物的心理,又能夠保護這些嬌嫩的花草免受“滅頂之災”。

            為此,《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專訪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韓麗莉,請她從景觀規劃設計角度,分析花田景觀在今后的設計中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韓麗莉認為,公園運用新優植物品種打造美輪美奐景觀的出發點值得肯定,大量游客蜂擁而至也表現出大眾對于新鮮事物的認可和喜愛。只是公園景觀設計方沒有提前預估到會產生這么大的社會效益,吸引如此多的游客。同時,游客會特別容易受場地影響,并且有從眾心理,所以引導至關重要。

            引導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把植物的特性告訴公眾,使游客既了解植物,還能體會到種植者的不易,也可以樹立一些文明游園提示牌,或指派一些工作人員進行引導。然而,最巧妙的引導方式當屬運用科學合理的景觀設計手法。

            韓麗莉提出,在今后的花田景觀設計中,可通過建立設施打造高看、遠看、探入式不同類型的景觀。在達到分散人流目的的同時,還可減少游人與植物的直接接觸,間接地保護了這些嬌嫩花草。

            打造高看景觀,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制高點,可通過打造觀景臺、觀景塔、觀景步道等設施實現。韓麗莉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日本留學時注意到的一個明顯差別。

            在國內的公園,除了山地,很少有一個制高點。而日本的公園會特別注重游客的體驗,他們會采用步道形成制高點,使游人能夠走到很高的地方,體驗登高望遠,滿足豎向空間的體驗感,人流也因此分散開來。“像高度在1米左右的粉黛亂子草,從高處看,其實更能滿足游客的占有欲,對植物的破壞僅限于摸摸它的花頭,不會出現大面積踩毀的事件。”韓麗莉說。

            遠看景觀如果要達到一定震撼效果,就需要足夠的面積作為支撐,如果面積不大,觀賞的意義也就不大了。遠看景觀適合于做成多個品種搭配,把花期延長,通過不同植物高度層次的漸變,形成豐富的豎向景觀和色彩景觀。同時,在要布置花海的區域當中,盡量能夠結合微地形或地形變化,這樣即使在低視線遠看過去也能看到大片由地形營造出的花田美景。

            “我去過的青海門源花海,他們在設計時也加入了可探入式的景觀,但更多的還是步道。我不用走到花叢中,只要站在步道上,遠眺一大片花海就足以震撼,拍出照片也一樣美。”韓麗莉說。

            還有一種則是探入式的體驗型景觀。打造這一景觀所用植物特性是關鍵,像觀賞草這類易倒伏的植物,在設計時要有人群、人流量和植物承受力的小數據預估,要留出足夠寬度的步道,否則光靠攔起來是沒有用的,承載力不夠,還是會出現踩毀事件。韓麗莉建議,可以專門設定一個體驗區域,讓游客進入與植物“親密接觸”,其他區域則要求僅供欣賞即可。

            同時,韓麗莉認為,在打造高看、遠看、探入式等不同的景觀時還要分析植物特性,注重植物搭配。

            比如,植物的花期是什么時候?這個時間段有無節日?在這個時間段要對游客進行限量或者用小數據進行預判,盡可能讓展示區域不要太集中,以分散人流。“日本現在就采用分散種植的方式,以滿足賞櫻的大量游客需求,否則人擠人、人挨人也會降低游覽質量。”韓麗莉說。

            如果是大面積種植,可以結合一些其他植物進行穿插種植,給游客審美提供一種新的探索。“一般的植物搭配都是片植,顏色一片一片的,而在歐洲流行的植物搭配方法是幾種植物穿插著,顏色就像碎花布一樣,不僅不顯凌亂,還覺得非常雅致,這也可以作為大地景觀的一種嘗試。”韓麗莉說。

            穿插種植不僅能夠實現花期延長,還可以規避一些植物的弱勢。如可以把易折斷的植物種在偏中間的位置,周圍種一些不易踩毀的植物,景觀上有過渡,還可以保護它。

            新的植物材料出現,伴隨著快速的傳播效應,公眾會產生強烈新鮮度是肯定的。因此,今后的花田景觀中,園區的“利器”應為巧妙地運用景觀設計手法,打造高看、遠看、探入式景觀,通過規劃設計讓游人自覺地形成文明游園的好習慣,而非一味地責怪游客素質。
       
            同時,景觀設計師也應加強對新優植物品種的認識,在今后的設計中將各類植物搭配出現,并加大新品種的利用率,讓其像平常能看的月季花一樣普遍化,人們的新鮮度自然也會有所降低。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