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nèi)動態(tài) » 正文

      烏魯木齊市綠化新理念:讓樹站在最高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11-01  來源:新疆日報  
            10月26日上午,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燕南荒山上,志愿者們相互協(xié)作,將樹苗栽種在坡度較高的梯田區(qū)域,并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同一行兩棵樹之間挖一個槽,讓水順著凹槽往下流。“過去我們在山腰上種樹,這是第一次在山頂種樹,種下的每一棵樹都有技術指導。”多次參加義務植樹的志愿者徐莉告訴記者。這也是志愿者普遍的感受。

            烏魯木齊城區(qū)三面環(huán)山,山頂裸露是造成烏魯木齊風沙大的原因之一。山上土層瘠薄,資源性缺水,生態(tài)承載脆弱。近些年烏魯木齊一直在綠化荒山,但受限于種種因素,植樹一直沒有覆蓋到山頂。

            尋求生態(tài)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一場涉及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為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加快形成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生產(chǎn)方式,2017年9月,烏魯木齊市全面啟動“樹上山”工程,市委和市政府提出“從山頂開始種、從最難處開始種”的新理念,決定持續(xù)用力、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確保雅瑪里克山、燕南荒山、文秀山等19座裸露的山頂逐漸披上綠裝,真正起到固沙固塵、改善環(huán)境、美化城市的作用。

            參與“樹上山”工程的各族市民正快馬加鞭造綠,截至目前,烏市今年“樹上山”工程的2萬畝種植任務已基本完成。

            在山頂種樹并非易事。烏魯木齊市各區(qū)縣成立“樹上山”綠化工作指揮部,保障資金、人力、物力,由黨政一把手任第一責任人,推動工作落實,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山頂樹木難成活,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要想確保每座山頭都被綠色覆蓋,首先要解決水源問題。“修建泵站、引水上山。”烏市沙依巴克區(qū)林業(yè)園林管理局工程師徐通告訴記者。

            以往,雅瑪里克山所有綠化面積全靠自流灌溉,無法到達山頂。2017年11月,在原有蓄水池的基礎上,沙區(qū)決定在雅瑪里克山新建兩個泵站。整整一個冬天,徐通和他的同事以及施工方建設者們頂著凜冽的寒風,建成了前山泵站及配套電力工程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把用于滴灌的水系管線鋪上山頂,將中水送上山,確保了今年在山頂栽種樹木的成活率。如今,后山泵站也已建成,雅瑪里克山形成了高中低壓的中水滴灌供水系統(tǒng),覆蓋到所有綠化面積。

            今年,雅瑪里克山1萬畝植樹任務已完成,但徐通他們還是整天“泡”在山上,查漏補缺,做好秋季樹木養(yǎng)護,并為來年的春季植樹做好規(guī)劃和準備。“如今種樹,從準備到維護已是全年無休的事。不僅要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更考驗著所有‘樹上山’參與者的決心。”提起在雅瑪里克山頂種樹,徐通深有感觸,“山上土質(zhì)堅硬、地勢陡峭,綠化條件惡劣,所有人都是背著土上山植樹的。”

            與雅瑪里克山遙遙相望,烏市天山區(qū)燕南荒山“樹上山”工程亦是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市已有逾16萬人次參與燕南荒山義務植樹。

            據(jù)天山區(qū)林業(yè)園林管理局綠化科科長付友海介紹,燕南荒山以前是采石場,山體破損比較嚴重,為巖石地質(zhì)。山體陡峭、山上風大,樹穴挖掘、種植土換填是工程難點。大部分區(qū)域采用機械免爆挖掘,開挖種植平臺,平整處理成梯田。

            “普通山體一臺挖掘機一天能挖掘800米,燕南荒山兩臺挖掘機一天只能完成200米左右。大型機械無法施工的區(qū)域只能采用人工手持風炮挖坑、刨溝,每人每天僅能完成約20米,部分區(qū)域一天只能挖3米。”付友海說,土方需要從五家渠、倉房溝等地運來,再根據(jù)不同地形采用覆土法、階梯法、點穴法(魚鱗坑)、擋墻法進行種植。

            “期待烏魯木齊裸露荒山全部變綠的那天,期待不久的將來生態(tài)環(huán)境釋放的紅利。”徐通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