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月30日從市政府官網了解到,為全面提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成都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我市將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到2020年,全市濕地面積不低于43萬畝,其中,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32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23%以上。
《方案》明確,要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建立濕地資源數據庫:以全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都市濕地資源數據為基礎,收集完善近年來濕地保護修復相關數據,建立我市濕地資源數據庫。同時,建立濕地分級體系:根據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將全市濕地劃分為國家(含國際重要濕地)、省級、市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列入不同級別濕地名錄,定期更新。
按照國家濕地生態狀況評定標準,我市將從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水量、水質、土壤、野生動植物等方面,科學開展全市濕地生態狀況評價。到2020年,國家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50%,重要江河湖泊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水鳥種類不低于114種,全市濕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減少。
《方案》強調,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濕地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國家和省級、市級重要濕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一般濕地,禁止侵占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復,禁止開(圍)墾、填埋、排干濕地。
建立退化濕地修復制度是《方案》的重點之一。《方案》要求,要多措并舉增加濕地面積,各區(市)縣政府要對近年來濕地被侵占情況進行認真排查,并通過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排水退化濕地恢復等措施,恢復原有濕地。
在濕地的監測評價體系上,我市將完善濕地監測網絡,統籌規劃市級重要濕地監測站點設置,建立市級重要濕地監測評價網絡,充分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最新技術和成果,加強對濕地面積變化、濕地生態質量變化、水生生物的監測,強化對具有飲用水源功能的湖庫水環境質量監測,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和信息化水平。同時,建立統一的濕地監測評價信息發布制度,規范發布內容、流程、權限和渠道等。
《方案》明確,要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建立濕地資源數據庫:以全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都市濕地資源數據為基礎,收集完善近年來濕地保護修復相關數據,建立我市濕地資源數據庫。同時,建立濕地分級體系:根據生態區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將全市濕地劃分為國家(含國際重要濕地)、省級、市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列入不同級別濕地名錄,定期更新。
按照國家濕地生態狀況評定標準,我市將從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水量、水質、土壤、野生動植物等方面,科學開展全市濕地生態狀況評價。到2020年,國家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50%,重要江河湖泊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水鳥種類不低于114種,全市濕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減少。
《方案》強調,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濕地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國家和省級、市級重要濕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一般濕地,禁止侵占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復,禁止開(圍)墾、填埋、排干濕地。
建立退化濕地修復制度是《方案》的重點之一。《方案》要求,要多措并舉增加濕地面積,各區(市)縣政府要對近年來濕地被侵占情況進行認真排查,并通過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排水退化濕地恢復等措施,恢復原有濕地。
在濕地的監測評價體系上,我市將完善濕地監測網絡,統籌規劃市級重要濕地監測站點設置,建立市級重要濕地監測評價網絡,充分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最新技術和成果,加強對濕地面積變化、濕地生態質量變化、水生生物的監測,強化對具有飲用水源功能的湖庫水環境質量監測,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和信息化水平。同時,建立統一的濕地監測評價信息發布制度,規范發布內容、流程、權限和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