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源,生靈的歡歌(資料圖片)
時序更迭,盤點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數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從啟動到發展建設的“大作為”。
2015年,我省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并在隨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上審議通過;
2016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花落青海大地;
今年年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向社會公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步入了試點發展建設階段;
……
一個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蹄疾步穩推進的重要節點,也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留給時代的濃重筆墨。
從無到有,大膽突破!今日青海大地,三江源國家公園——這個國內首個國家公園已打破昔日“九龍治水”格局,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每年將有逾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源滾滾東流滋潤華夏大地。
得益于國家公園的建設,讓三江源頭至今仍保留住了最原真的江源大美,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正是這個“國字號”公園創下的一項項成功經驗可供“參照”,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順利啟動。
不斷深化省情認識,保護和建設好青海生態環境,維護和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是青海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政治責任,這是時代所賦,也是發展之需。
正值全省上下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結合青海發展實際,省委省政府不斷深化對青海生態價值的再認識,以實際行動踐行在綠色變革路上的責任和擔當。
全國首個國家公園創造的“青海經驗”
8月27日下午3時左右,三江源森林公安局江西保護分區派出所民警在玉樹藏族自治州上拉秀鄉多拉村巡護時發現兩只可愛的兔猻。透過狹窄石縫,視頻中的大兔猻和兔猻寶寶用呆萌的眼神靜靜看著守護它們的民警,絲毫沒有敵意——又一幅三江源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場景!
今日三江源頭,“千湖美景”再度歸來,雪豹、棕熊、歐亞水獺等野生珍稀動物頻現人們的視野,120余種野生動物在這里棲息生存,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達到了11種。當地牧民群眾自覺加入生態環保隊伍。
從政府行為到民眾參與,通過各方努力,各項生態環境指標得到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青海用實際行動履行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承諾。
三個年頭恍若彈指一揮,在回眸中讓思緒沉淀,一路篳路藍縷,一路春華秋實,一步踏著一個腳印走來,這個“國字號”的公園在青海大地上是如何穩步推進,這個讓青海兒女和全國人民矚目的國家公園如今又建成了啥樣?
三年前,我省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在青藏高原建設國內首個國家公園,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也沒有任何“樣板”可復制,一切都要破“零”前行。
在一項項實踐中不斷突破,從體制機制創新到生態公益崗位設立,“九龍治水”的格局被打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經積累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基本經驗。
今年年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向社會公布,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規劃,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步入了試點發展建設階段,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保護好三江之源、護佑好“中華水塔”。整合多個部門,組建統一隊伍,打破多頭管理“治水”模式,青海又是如何書寫“答卷”?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牽引性工程全力推進,制定實施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在省級層面組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州縣層面組建了長江源(可可西里)、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
整合林業、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資源環境執法局,全面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并整合林業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護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對國家公園范圍內的12個鄉鎮政府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國家公園相關管理職責。
與此同時,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為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充分發揮各資源要素的支撐作用,先后累計投入20億元資金,重點實施了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保護監測設施、科普教育服務設施、大數據中心建設等23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積極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綠色金融創新,構建多元的資金投入體系。同時,還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咨詢專家組,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也已揭牌成立。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過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體系研究和建設工作,標準化工作已由專項研究轉入業務化發展階段。目前,已形成《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體系研究》初步成果,同時于近期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化專業委員會,建立了標準化建設日常工作機制。
辯證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關系,始終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引導當地牧民群眾加入到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來。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過程中,創新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制定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實施方案,全面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不僅如此,還積極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管護者。同時,選擇園區內4個村和可可西里索南達杰保護站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發展體制機制示范村建設試點工作,圍繞關鍵性問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為體制試點提供引領示范。
綠色崛起路上結出的“青海碩果”
2007年,我省首次提出“生態立省”戰略,以探索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關注民生之間矛盾的道路;
2014年,省委提出把生態保護第一作為立省之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視察指導工作,要求青海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我省作出部署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
時至今日,青海進一步深化對省情的認識,提出了“一優兩高”戰略,對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作出了具體部署。一個個高起點的謀劃,統籌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邁出新步伐,踏上新征程。
一路走來,一批批具有標志性、支柱性的改革制度,基本建立起生態文明監測、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體系,搭建起了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作為重大任務,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制度建設改革試點區”的戰略定位。率先制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使我省成為全國首個出臺“總設計圖”和“總施工圖”的省份。
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分,全省國土面積的90%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出臺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支柱性的改革制度,基本建起了生態文明監測、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體系。
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納入國家試點,國家先期安排的20億元專項資金推進項目實施,目前已完成投資近4.5億元。同時,啟動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期工作,《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國家批復。
在環保領域不斷深化改革,省委、省政府出臺《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結合我省生態環境現狀,力求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不合理局面,推動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明確到2020年將在全省范圍內建成責任明確、途徑多元、機制完善、技術規范、保障有力、應賠盡賠、修復有效、信息公開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同時成立了首家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列入《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作為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按照“突破瓶頸、夯實基礎、注重實效、分步實施”的原則,自行開展并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自2014年7月全省首次主要污染物排污權競買交易會成功舉辦以來,截至今年8月,共舉辦11場排污權交易競買活動,共114家企業通過競買或協議轉讓方式購買主要污染物排污權,總成交金額達9448萬元,有力促進了全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的落實。
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6萬個,其中生態扶貧管理公益崗位4.7萬個,有效緩解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與此同時,《青海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啟動了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列為國家發改委2018年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項目,落實補助資金3000萬元。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這幾年,我省全力、系統推進重大生態工程保護和修復工程,先后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二期、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工程建設覆蓋了全省國土面積的68%,累計落實各項投資達254億元。
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適用技術研發推廣,通過國家、省級科技專項支撐,篩選繁育出了12個三江源生態治理適宜栽培草種,在生態型草種的育種中取得突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遙感調查監測解譯數據成果質量控制評價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前列;“湟水流域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應用及示范研究”項目填補了我國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區人工濕地技術研究和工程建設領域的空白;依托相關科研院所組建了“青海光伏產業科研中心”,建成全國首座“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填補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的堅持與努力必將換來的是一個個碩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常青樹”上,一項項生態指標日漸趨于良好,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高,已累計完成營造林76.67萬公頃,撫育中幼林9.42萬公頃。草原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1633萬公頃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實施政策性禁牧,累計建設退牧還草工程圍欄380萬公頃、完成草場補播改良22萬公頃、治理黑土灘66萬公頃。
濕地生態系統面積不斷增加,全省建立了19處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面積達到814.36萬公頃,躍居全國首位;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全省已建成生態保護區11處,面積21.7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2%,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明顯改善,種群數量逐步回升。
推進河湖長制寫就的“青海樣本”
秋風起、清波漾,西寧城內,清澈的湟水河如一條銀色飄帶川流在綠樹掩映的城市之間,擇一日清晨或傍晚,伴著悅耳的鳥鳴,清清河水倒映著藍天,也倒映著人們享受“生態福利”的喜悅臉龐。
從湟水之濱到位于三江源腹地的通天河畔,從大江大河到內陸河岸,行進途中總能看到一塊塊豎立在清波岸畔的河長公示牌,河道情況、河長姓名職務、聯系部門、舉報電話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塊塊河長公示牌是全省上下守護江河的“代言”和擔當。在我省推行河長制,以制度推動治理,這是一次以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抓手,也是全省上下以“責任制”營造“江河清”的具體行動。
2017年是全面推進河長制的關鍵一年,從把推行河長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寫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到成立以省委書記為組長,省長和三位副省長為副組長,25個省直部門和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黑河流域管理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再到印發《青海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確定到2018年6月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標志著我省全面河長制工作正式展開。
我省明確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的主要目標、工作步驟、組織形式和六項主要任務及四項保障措施,確定了省級總河長、副總河長和“十二河三湖”的省級責任河長,明確了26個省級河長制成員單位和省級河長制辦公室工作職責。
一年有余,到上年年底,我省已全面建立了河長制。期間我省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落實河長5925名,公告了河長名單,設立河長公示牌4162塊,公開了河長信息、管護目標、監督電話、微信公眾號等。省、市、縣設立河長制辦公室55個。
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統籌綠色發展,按照“見河長、見行動、見成效”的工作思路。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落實的5925名五級河長中,省級河長5名、市(州)級河長42名、縣(市、區)級河長296名、鄉(鎮)級河長1324名、村級河長4258名,落實河湖管護員9842名。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級河長累計巡河超過15萬人次,河長巡河履職步入常態化。完成對各地建立河長制的驗收。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了2018年市州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目標體系。
以保護水資源、管理水域岸線、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維護河湖健康生命,保護好“中華水塔”。
在推行河長制過程中,青海將全省水庫納入湖長制管理,西寧市、海東市將萬畝灌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濕地納入河長制管理。西寧市購置無人機巡河,打造立體交叉的監管模式。以“公安+城管”的警城聯勤方式開展聯合執法,日監管、日清理,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并選擇專業化公司承擔試點河段水域岸線巡查、水利河道保潔等任務,河道養護水平逐步提高、環境衛生狀況逐漸改善。
海東市建立了市、縣、鄉、村4級河長加市縣責任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任職能河長的“4+1”河長體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通過召開河長制工作會議、舉行河長授旗儀式、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等“一會一旗一書”的方式,逐級壓實責任。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州、玉樹州以推行河長制為載體,設立企業河長、牧民河長、馬背河長、校園河長等。
玉樹州通過三江源生態法庭促進河湖管理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祁連縣以村為單位配備“水管員+河湖管護員”,在全縣45個村各配置1名河湖及水利工程管護員。尖扎縣推行“河長制+”模式,將河長制與生態建設、環保督查、全域旅游、脫貧攻堅、良好湖泊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統籌推進。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進一步健全了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的工作機制和覆蓋全部水域的省、市(州)、縣(市、區)、鄉(鎮)、村五級河長體系,涵蓋全省3518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42個水域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以及781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79個水域面積1平方千米以下湖泊。
在推行河長制的同時還要推行湖長制,我省已于今年6月印發了《青海省實施湖長制工作方案》,將在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和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全面建立湖長制。明確在2018年底前,全省將健全與河長制緊密銜接的省、市(州)、縣(市、區、行委)、鄉(鎮)、村五級湖長體系。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通過一系列有力的河湖治理舉措,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黑河出省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以上;全省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通過實施兩輪綜合治理規劃,湟水河水質明顯改善,民和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且Ⅲ類水質占比明顯提升。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時空節點,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個具體行動,讓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一個個堅實步伐,也正是一項項在生態領域的大膽嘗試,繪就了一幅幅獨具“青海思路”的生態美圖。